关于中国早期雕刻传统的思考丨李零
古代尺度,常以人身作标准,如丈、尺、寸和仞、寻、步,都是取之于身。艺术品的体量大小和视觉效果,是以人身为尺度。比人大,仰而视之是大,比人小,俯而视之是小。可以拿在手中看是更小,人眼看不清是微小。大可以很大,小可以很小。比如周原甲骨,已近于微雕;尹湾木牍,已近于微书。
秦汉以前的雕刻,特点是小。它们不是宫殿、陵寝等大型建筑的附属物,体积和重量比较小,便于移动。
商周时期,铜器和玉器很发达。
铜器,是用于祭享的器皿,多以手持为度,和日用器物大小相近。此类虽可归入广义的雕刻类(制范还和泥塑有关),但都是模式化、批量化的产品,工艺性强,成套成组,自成一类,很少是独立的作品。
玉器,与石刻有类似性,主要用作佩饰,一般比较小,很多也是模式化、批量化的产品。
石刻,早期比较少,大型石刻更少,但殷墟大墓出土过一批圆雕的作品,楚幽王也有类似的东西,一早一晚,值得汇总研究。
还有一个种类,比较值得注意,是漆木器。
漆木器,现在发现,主要是东周楚器,早期不是没有,其他国家也不是没有,很多都是因为保存条件不好,或者烂掉,或者取不出来。楚国漆器很丰富,除实用器皿,最有艺术表现力的,主要是下面五种:
(1)镇墓兽,是人头或兽面化的人头,头插鹿角,竖于方座
(2)虎座飞鸟,作鸟踏虎背,多用为鼓座。
(3)小座屏,由飞鸟组合或鹿、鸟组合。
(4)双鹤立于蟠蛇的木雕(长沙出土,克里夫兰博物馆藏)
(5)彩绘木俑。
这五种器物,除人,主要涉及四种动物:虎、鹿、鸟、蛇。其中鸟踏虎背、鹤立蟠蛇的造型,属于飞禽加走兽、飞禽加爬虫,最值得注意。
2002年,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了一件“羽人”[图3]更有意思。它是把人和动物组合在一起。
图3 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羽人”
图4 拼合在一起展出的“羽人”与蟾蜍器座
这件器物,上面是羽人,下面是飞鸟,人站在飞鸟的头上。人和鸟的身体是用一整块木头雕成。鸟的翅膀和尾巴,人的胳膊和鸟尾,则是用竹签榫接,加上去的羽人,通体髹黑漆,鸟尾用红色彩绘。他的嘴是鸟喙,腿是鸟腿,腿上刻鳞纹,和鸟脖子、鸟身上的花纹一样,踏在鸟头上的脚也是作鸟爪,但双臂没有羽毛或翅膀。同出有两件漆木鸟翅,也许原来做好,准备加在他的身上,还没来得及加工。其头顶有-2.5厘米×2.5厘米的方孔,估计上面还有榫接的部分。
飞鸟,是以黑色为底,用红、黄、蓝三色彩绘。头颈和身子主要用红色彩绘,翅膀和尾巴主要用红、黄、蓝三色彩绘,比较花哨。鸟足下面有榫,从比例尺看,最宽处只有两厘米多,下面还有榫接的部分。
这件器物,现在展出,是与同墓出土的蟾蜍状器座拼合在一起[图4],拼接的榫是一根很粗的新木头。下面是蟾蜍状器座,中间是飞鸟,上面是羽人,上下三层,呈立柱状。
这件器座[图5],作蟾蜍匍匐形,四爪下有一条长蛇盘绕,通体以黑漆为地,并用浅红、深红、朱红和灰色彩绘。蟾蜍背部,中间有-4.8厘米×4.5厘米的方孔,孔沿到底,从比例尺推算,有134厘米高,孔深不详。上面的羽人,其榫部,从比例尺推算,大约有11厘米长,也许可以插在上面,但宽度不合。报告把它们当作两件器物是比较慎重的。
图5 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蟾蜍状器座
我的看法,这两件漆器,最好是分别展出。羽人展出,没有器座,无法站立。我的建议是,最好用有机玻璃配个器座,以别于真东西。天星观羽人是一件少有的艺术品,感官刺激很强。第一眼看上去,简直像非洲雕刻。
这件雕刻,很有想象力,以前从没见过。
我们见过的组合有两种,一种是人和动物组合,如镇墓兽,一种是动物和动物组合,如上面提到的虎、鸟组合和鹿、鸟组合。
虎、鸟组合是上下两层的立柱式,值得注意。
这种组合,后世仍有发展,如汉代的龟、鸟组合。
龟、鸟组合,也是一种很古老的设计。如:
1.1988-1992年陕西西安龙首原汉墓120号墓(位于西北医疗设备厂)出土的“凤鸟龟座陶俑”[图6]
2.2002年山东日照海曲汉墓出土的铜灯[图7],也是鸟踏龟背,上承灯盘。
图6 陕西西安龙首原汉墓M120出土“凤鸟龟座陶俑”
图7 日照海曲汉墓出土的铜灯
这种造型,在我国很有传统。
比如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的院子里有一对明万历十二年的铁鹤[图8],就是作鹤立龟上(据说原来是立在一座道观的门口)。
图8 青州市博物馆院内的铁鹤(铸于明万历十二年)
清宫,太和殿前,有铜鹤、铜龟。鹤立龟上,清宫也有,叫“龟鹤齐龄”。龟、鹤都是长寿的象征。
天星观羽人跟这类组合有相似处,也是上下叠置,作立柱式
这件作品,主题是表现人的羽化登仙,羽人是从鸟变化而出。
这种主题是神仙类的主题。
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有多早?是个重要问题。
羽人和神仙有关。神仙是什么?我们要注意,他(或她)可不是住在天上,从天而降的神衹,而是住在地上,从地上飞升,从普通人变成的一种神,严格讲,是汉晋时期的《列仙传》、《神仙传》就是讲这类神仙。严格讲,是一种超人。
神仙,是老而不死的人。这种人分两种,一种是天仙,住在天上。另一种是地仙,住在地上。天仙,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高处不胜寒”,并不舒服。有人宁愿留在地上,享受人间欢乐。地仙跟人更接近。
“仙”和“迁”字有关,和飞升、超越一类意思有关。古代各国都有这类幻想。如西方宗教(祆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天使(angel),佛教壁画和石刻中的飞天(提婆),都属于这类幻想。但这些长翅膀的家伙,都是从天而降,不像我们的神仙是从地上到天上,甚至干脆就生活在地上。
人对动物的艺术幻想,主要是把不同的动物掺在一起,构成一种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动物。特别是飞禽变走兽,走兽变飞禽,干脆把飞禽走兽捏一块儿。
曾侯乙墓的铜鹿角立鹤,就是把飞禽和走兽捏一块儿。这种现象,全世界都有。中国的龙、凤、麒麟、天禄、辟邪、飞廉,欧亚大陆流行的格利芬(gifn)、独角兽( unicorn),希腊的齐美拉( chimera)、飞马( pegasus),亚述的拉马苏(lamassu),波斯的森莫夫( senmurv)等等,莫不如此。在这类幻想中,翅膀经常扮演重要角色。
人对人的幻想,是把人和动物糅合在一起。人和走兽结合,最典型,要算埃及的斯芬克司( I sphinx)和希腊的人马( sagittary))。狮子是非洲的特产。这是典型的非洲幻想。它的特点是人面狮身:脸是人脸,身子是狮身。人马则来自农人对游牧人的想象。楚国的镇墓兽,勉强可以归入这一类,但它没有兽身,主要靠脸部的兽化。汉画像石有三头或九头的人面怪兽,但在中国的艺术形象中,这不是主流。
中国式的幻想,主要不是这一种,而是人、鸟组合( Hybrid Birdman)。羽人是这种幻想的代表。
我们常说,让想象插上翅膀。人类对人类的想象,也主要是飞—让人像鸟一样,插上翅膀。现在的飞机和宇航器,仍然是这类幻想的延续。
中国的神仙是怎么变成的?汉以来的神仙传说,一般是这样讲:是吃药,吃金丹大药或其他什么药;二是身轻力健、疾行善走,越走越快;三是两臂生毛,越长越长。最后,是像鸟那样,由疾行善走变低空滑翔,扑棱扑棱翅膀飞起来,越飞越高
神仙思想,什么时候产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两汉时期,当然是神仙思想大流行的时期。
出土发现,这种形象很多,除汉代铜镜、画像石、棺饰上的羽人,形象最生动,还是下面两件
1.1964年陕西西安市南玉丰村出土、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的鎏金铜羽人器座[图9]
2.1987年河南洛阳市东郊出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藏的鎏金铜羽人器座[图10]
有人认为,汉以前没有神仙思想,我想,是值得商榷的。对于探讨神仙思想的起源,羽人形象的出现,是重要线索。这个问题还和寻找金玉朱砂的热潮,以及昆仑山、西王母的传说有关,这里不能详谈。
过去,我们发现过大洋洲商墓出土的玉羽人,可以对比。汉代羽人,一般都是两臂长毛,而不是在胳膊外面另外加两个翅膀,脸也是人脸,并没有鸟喙。但天星观羽人不一样,他有鸟喙,和大洋洲羽人[图11]一样。大洋洲羽人,翅膀是在胳膊的下方。上面已经说过,天星观羽人,同出,有两个翅膀,也许就是准备加上去的。
这是它们的不同。
汉代的羽人更像人。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来源:三联韬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