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居的世外仙境
我眼中的怒江(之六 )
当怒江从滇藏边界的万山丛中奔腾流到丙中洛乡日丹寨子附近时,本是由北向南奔流的江水,由于受到王箐千丈悬崖的阻挡,便改变流向急转西流300多米,又被丹拉大山的峭壁挤压得掉转了头,拐了一个“U”形的大湾。
形成了千里怒江最奇特的自然景观,号称“怒江第一湾”。这个伸向江中龟头的中心便是一坎桶村,那是一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三面环水的村落。
秋季的田野里金色一片,绿树荫荫,房舍错落,几只水牛儿在江水中游嬉,一群白黑相间的山羊悠闲地吃草,那么清净,那么怡人,宛如人间仙境。
据说过去岛上曾是一个麻疯病医院,病员们都封闭在这里休养治疗,改革开放后,这里的病人都康复了,大部分人留了下来。他们舍不得离开这世外桃源,由于第一湾水流平缓,有木船来往于两岸,还可以溜索来往,如诗般的美好,我在雨中撑着雨伞将这田园景色收录在了我的画本之中。
一路上看到的怒江,性如其名,以它那狂放不羁的气势奔腾在群山之中。然而此时的怒江却是收起了它狂暴的性情,如此温柔地缓缓流淌在丙中洛。
午餐就在丙中洛的镇上,这是一个宁静的小镇。旅游局长抱怨的讲:“原本在设计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翻建的,但由于这乡里的领导太崇尚西式的砖楼,结果建成今天这不伦不类的样子,最糟糕的就是,这路面竟舍近求远地建了这水泥地面。你们得跟这些当地的领导讲一讲,自己的才是最美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道理,外来人跟他们讲,他们会听进去的。
午餐时的酒非常奇特,它是用桐油熬着鸡血酿成的,这是藏族接待尊贵客人及妇女做月子时喝的一种补气酒,进口的感觉油油的辣辣的。难怪这里的人那么能喝酒,那是在妈妈的乳液中就接受了酒的洗礼。
丙中洛是一个民族和睦的地方,这里的居民以藏族为主,“丙中”即为“藏族村”之意。此外还有怒族、傈僳族、独龙族、汉族、白族、纳西族等,因此这里就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奇特景象。
丙中洛也被人称为人神共居的地方。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原始宗教,特殊的是这里许多家庭,其成员可以信不同的的宗教而且和睦相处。
峡谷公路到丙中洛的“石门关”就终止了,石门奇关在怒江两岸悬崖峭壁上形成一座高500米,宽200米的巨大石门,巍峨壮丽地把守着怒江,这里是茶马古道上唯一沿怒江北进西藏的通道,至今仍有马帮从这条道上通往西藏。往事越千年,一切生活的色彩都被岁月冲刷了,然而面对这恒久矗立的石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队队马帮踏出来的丰富多彩的人间画卷。
天上出现了一个兰色的窟窿,碧日高照,这里气流相当稳定,似乎没有一丝风趁着云开雾散之时,我看到远处矗立着一座如端庄玉女般的山峰,白云如玉带拦腰,绿树是它的衣衫,薄雾如纱般的披在她秀丽的躯体上。这是丙中洛的“神山”——羊脂玉山峰,她像一位女神护佑着丙中洛的子民。早前,有企业者来到此山,看到那润白如羊脂般的石材,曾动意开采,这里的山民为此而抗争,保护了这座他们心中的神女峰。
冲上玉女峰之巅,眼前一片迷茫;隐隐的丛山,浓淡的山林,细看朦胧的雾中人影在草亭前晃动,从绘画感觉的比例上看,人太大了,其实呢,眼前的一切就在近处,只是这种雾的朦胧,将这具象的景物推向了深远。说时迟,那时快,浓雾真的被我们冲破了,从天空中的蓝色窟窿中遥望山下,明晃的阳光正照射着丙中洛藏家的石片瓦屋,怒江伸展的大湾匍匐在大江中,江水冲击出的银色石滩宛如一只悠闲地汲着碧绿江水的大龟。
放眼望去,群山环抱,崇山峻岭,苍松绿林;环目远眺嵯峨多姿的碧罗、高黎贡雪山银装素裹;在蓝天的映衬下,山势磅礴,石骨嶙峋,有的呈奔腾之势;有的具端庄之态;那站立在怒江江底仰望黑压压峭壁的石门,真像是画家激奋中的激情波墨。
站在着高耸的山峦之上,我更是不停地在速写本上搭建组织着山体点与线的结构,有的岩石,没有树木的遮盖,高黎贡山的山石多偏赭灰色,那山形、气势及岩石的纹路都让人感到了其气势与质感的美。衬着明亮的天空,美丽的高黎贡山脉真像是一幅以天作画幅的杰作!
神秘的云之南,总是给人以秘境之感,一忽儿眼前的蓝天有被云雾覆盖,迷茫的云雾覆盖了山角、山腰,有意地将山峰之美托出,茫茫的云海中浮现着墨色的峰峦,千姿百态。云雾,就像画家挥毫中的艺术手法——留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此时的我突然悟到了秘境云南的灵感。它是那样地神秘莫测,它是在用虚虚实实的艺术手法捉弄着人们,它诱惑着人们让我们在观赏体味它的同时总有一种享不尽的满足与陶醉……
以后我去过多次怒江,每一次她都给我留下深了的印象,沿着马帮的路线行走,在雾里村我同怒族老乡攀谈喝酒到深夜,在火塘旁和衣而眠;在秋那桶村我同村民围在篝火旁欢歌跳舞到天明。
怒江一个让人去了就爱,离开了就想的地方。《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是我2013年创作的一幅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