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黄州的四十五到五十岁五年,在惠州的五十九到六十二岁 三年,在儋州贬谪的六十三到六十六岁四年!                                        來源:《中国公路文化》苏肇平
  苏轼,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文学巨匠,在其从政为官期间竟3次遭贬谪,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排挤、打击和屈辱。面对这残酷的命运,苏轼却始终挺直脊梁,笑看得失荣辱,用旷达之心铸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苏轼,四川眉山人,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门前万杆竹,堂上四库书”的书香门第。苏轼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学有抱负,从小就立下“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的雄心大志。嘉佑二年(1057年)
  他参加礼部考试,以题《刑赏忠厚之至论》,阐明了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治国思想。发榜当取第一,误取第二名。复试,以“春秋对义”获第一。仁宗殿试,进士及第制策入三等,实为头等,一鸣惊人,名震京师,而他的人生也从此变得复杂而曲折。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正三品,是仅次于宰相的朝中大员。授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他的一生担任过30多个官职,辗转奔波于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由于苏轼所处朝代群臣间矛盾加剧,宫廷内部政局多变,党争此起彼伏,正直谏言的苏轼总是遭受排挤、打击、陷害,一生三次遭贬,行程坎坷、命运波折。
  浅谈苏轼的3次谪居路,除了再探一代文豪当年走过的线路、再赏其看过的风景,更是希望在其行迹间、笔墨间,寻访苏轼由初贬时的孤独沉闷到后来的豪迈旷达的心路历程。
  黄州,崎岖谪路自此起
  人之伟大,常体现于危难。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于徐州治理黄水之后,诰下,赴湖州任知州,进《谢上表》抒写个人忠耿之情。岂料朝中奸臣却从《谢上表》和诗词文章中断章取义,污蔑苏轼“愚弄朝廷”。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因“讥讽文字”、“愚弄朝廷”等莫须有的罪名于湖州被拘捕,20天后于汴京入狱。奸臣逼讯迫害,苏轼据理相争,抗辩不屈,幸由贤臣保释,神宗醒悟,终于元丰二年腊月二十九日结案,从轻发落,苏轼被贬谪黄州。此案即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
  元丰三年正月初一,汴京城正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庆气氛中,全城皆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新气象,苏轼父子却根本没体会到过年的感觉,就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沿汴京通往陈州的京陈驿道,匆匆离开汴京城,前往陈州和弟弟苏辙短聚,以商讨家眷们以后的安身事宜。
  正月初四,苏轼终于赶到陈州,苏辙初十赶到,二人相见于表兄家。劫后重逢,恍如隔世,苏轼和弟弟屈膝相议家事,议定苏轼携苏迈先赴贬所,安顿住处,然后由苏辙将其家眷护送至黄州。正月十四日苏轼离开陈州,继续走官道赶赴黄州。北方的正月,寒风刺骨,滴水成冰,陈州至蔡州的陈蔡驿道上,人迹罕至。将近蔡州时,竟然飘起了鹅毛大雪,埋了驿道,不见路痕,走错了很多次路后,苏轼才终于到达蔡州驿馆。
  宋代的驿为官府所办,功能、设施较为齐全。驿道干线纵横交错,遍布全国。沿途广设驿馆、驿站,星罗棋布,初步形成集交通、邮驿、供给于一体的交通通信网络。驿馆作为中途的转结点,每隔60里左右设置一个,亦称馆驿、邮驿、传驿等。由驿丞管理,有驿子、驿吏和递卒充役。具有接待使臣官员、提供食宿、更换驿马、传送文书、担擎车驮运输物品等功能,可谓当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蔡州驿馆依着官道而建,围有高墙,入口是门楼,内部有驿丞住的邸,有驿夫住的房舍,有使者住的厅堂,还有厨房、马厩及仓库等。苏轼虽然只能住驿夫房舍,尚能栖居避寒他也就满足了。雪停之后,见驿道稍有路痕,差役便催促匆匆沿着蔡州至新息的蔡新驿道上路。这条路亦十分难走,平地雪没过膝,漩涡中的雪甚至没过头顶,人马踏过处,雪被踩钉于路面,形成冰块,稍不留神便会人仰马翻,摔倒在地。
  费尽千辛万苦,苏轼终于从河南新息度过淮水,进入湖北境内。
  正月二十日,苏轼过关山。
  江南春早,关山驿道梅花齐放,在初春的寒风中摇曳,这幽独的花中仙子触动苏轼孤寂的情怀,油然在此挥笔留下了“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砾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的千古名句。
  翻过关山,麻城至歧亭的驿道较为平坦,且路面冰雪已全部融化,行路相对轻松。苏轼走到歧亭北约20里的地方,忽见一人骑白马,张青盖,从密林缓坡处飞奔而出,而后立在道路中央,拦住了苏轼前行的道路。缓步近前,来人正是当年在凤翔的老友陈季常。十多年不见,两人激动相拥。一番谈论,苏轼才知道,陈季常闻自己贬官黄州,近日必须经过此地,便已在此打探、等侯多日了。
  在陈家逗留5天之后,苏轼不得不带着老友的深情,重新又回到岐亭至黄州的驿道上,其时难分难舍。
  元丰三年二月初一,苏轼经历了1个月的波折,才抵达黄州贬所,成为一个定额之外的罪臣、散官闲员。
  黄州是一座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一片凄凉之景,然而苏轼刚踏上这块土地,就以乐观豁达的情怀欣赏着周围的风景,并写下了“长江饶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佳句。苏轼定居于定惠院,经过短暂的茫然之后,他很快从阴影中走出来,出入自若,随缘自适,寻溪傍谷,钓鱼采药,诵经拜佛,扁舟草履放浪于山水之间。襟怀豁达坦荡,履危犯难而泰然,化解危厄,克服重难,乐观向上。
  黄州一驻,苏轼抛却恩怨,潜心著述,还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大作。
  惠州,赤心一片无所难
  旷达任性,独具卓见而又义无反顾的苏轼,天生就不善于政治上的投机钻营,所以在错综复杂的官场,总是被压抑、被攻击、被排挤。哲宗元祐年间,苏轼迁官十分频繁,很多时间奔波浪费于更职任途之中,如他自己所说:
  “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
  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哲宗下诏改年号为“绍圣”,其意是继承神宗朝的施政方针,朝廷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苏轼又被以“讥讽先朝”的罪名,落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及定州太守之职,贬谪英州。
  此事早在苏轼预料之中,所以他亦坦然面对。将大部分家眷交与长子苏迈前去汴泗、宜兴居住后,他自携其余家眷由定州启程,择陆路顺定临驿道而行。
  天有不测风云,刚刚上路,就刮起了沙尘暴,飞沙走石,睁不开眼,举步维艰,挣扎前行,数日才到定州西南一百里的临城。时值华北灾荒,赤地千里,由临城至汤阴的驿道两侧,一派凄惨荒凉,百姓逃荒要饭,尸横遍野,苏轼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为官为民的一腔热血换来此刻这般境遇,苏轼顿时百感交集。
  是年闰四月十四日,苏轼抵达河南滑州,瞻望前路,茫无尽头。
  苏轼年事已高,身体虚弱,两眼昏花,奔波劳碌途中,左臂肿痛的老毛病复发,如果以此“衰病之余生,犯三伏之毒暑,陆走炎荒四千余里”,难免客死途中。于是上书朝廷,乞求准予乘船赶赴英州贬所。3日后,哲宗准许舟行,于是登舟南行。六月初七,苏轼泊船金陵,半个月后行舟到安徽当涂,在这里又接到朝廷降官诰命,落左承议郎,责授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几经思考,苏轼觉得自己回内陆的前景渺茫,最后决定仅带幼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佣人同赴贬所,其余家眷,包括苏过一家全由次子苏迨带回宜兴、汴泗随长子苏迈一起居住。
  六月二十五日依恋相别,由当涂分道各自前行。苏轼继续舟行水路,七月至湖口,达九江,过庐山,经南康,赴都昌,沿途赏玩风光,邀朋会友,作诗唱和,虽身处危难之中,却依然不减其豪迈气概:“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八月初,苏轼到了彭蠡湖,就在此地,发运司接到朝廷颁发罪臣再贬的后命,要收回官方供给的坐船。苏轼几经苦求,方才允许次日中午于星江缴还官船。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缴船,苏轼连晚饭也顾不得吃,就连夜披星戴月匆匆赶往星江。
  来到庐陵,朝廷五改诏令,苏轼再落建昌军司马,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回惠州安置。
  不久,苏轼到达赣州的梅岭古驿道,它位于距广东省南雄市约30公里的梅岭顶部。梅岭又称大庾岭,蜚声海内外。这里地势险要,奇峰叠秀,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故称“一山分割两边天”。梅岭北面是中原地区汉人族居地,属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侧是南蛮族居住地,属南蛮族部落文化区域。梅岭梅花享有盛誉,山上山下,漫山遍野,驿道两侧,梅树拥簇,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红梅、白梅、黄梅、绿梅竟争相开放,故有“梅国”之誉。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阳月南飞雁,传闻此地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明朝望乡处,愁见陇头梅”,“黄金台上客,大庾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 无数贬官、文人骚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为梅岭留下了众多的咏梅诗句。
  梅岭,对于苏轼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踏上梅岭古驿道,就意味着将要与家乡隔绝,就意味着一步步走入当时称为“蛮荒瘴恶”之地的岭南。然而,苏轼没悲伤,没哀怨,他把远贬南荒的放逐,看成是南游寻幽,修炼自我,体悟大道的绝好机会。
  苏轼恋眷的在梅岭驿馆歇息两天,然后翻过梅岭古驿道,自南雄登舟,沿浈水西行,到曲江,后转入北江顺流南下。途中他曾留宿建封寺,登尽善亭、望韶石,经韶关游月华寺,到曹溪,游南华寺,而后乘舟经英州到广州,途中游圣寿寺、碧落洞、清远峡山寺、白云山蒲涧寺等。离开广州,泛舟沿东江而上,九月二十七日到石龙(今属东莞),然后改乘小船折小溪,经泊头圩出陆。改走旱路厚,苏轼顺泊头圩至惠州的官道一路行来,于二十八日到达惠州境内的罗浮山,经过数番曲折和艰辛,于十月初二抵达惠州贬所。
  惠州属蛮貊之邦,瘴疠之地,生活环境极为恶劣,但沿途的艰难却反而让苏轼此刻更加坦然,留下了“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罗浮山下四时春,庐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在惠州,苏轼身背罪责却积极倡导筹建惠州东、西新桥;修筑惠州西湖长堤;引蒲涧山滴水岩的泉水入广州,跨度十里,使全城百姓同饮甘泉等。为了这些工程,苏轼慷慨解囊,并捐其珍贵犀带相助,还动员弟弟苏辙捐出史夫人所得的内赐金钱数千等等,此恩此德,何等深厚。他在惠州4年,写下了160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歌咏惠州风物,也因此令惠州扬名。
  儋州,南荒之地创新生
  宋哲宗绍圣四年,苏轼搬入在惠州新建的白鹤新居,快慰之余即作《纵笔》一首:“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诗传到京城,宰相章惇冷冷一笑:“苏子尚尔快活耶?”于是下诏将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安置。
  苏轼自知这次贬谪南荒凶多吉少,疑无生还希望,遂把家眷留在惠州白鹤新居,仅携幼子苏过一人赴琼州儋耳。同年四月十九日,苏轼离开惠州,乘船沿东江顺流而下,至博罗,入广州,舟泊广州东郊扶胥古镇,与随来送行的子孙亲友分手,“大家肝肠寸断,痛哭于江边”,以作最后的诀别。其后,苏轼泛舟入西江,迂道鹤山转经开平、新兴,到梧州。刚到梧州就听说胞弟苏辙被贬雷州,苏轼即叫船家开船追赶,舟行二百多里,于五月十一日与苏辙在滕州相见。
  苏轼为赴贬所,六月初九便在苏辙的陪同下从雷州(海康)的库竹、雷城、英利到徐闻县境内的递角场,两天后,兄弟俩洒泪告别。苏轼由递角场登舟入海赴海南琼州,舟行于无际的大海,不禁凄然,“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茫然不知所济”。凄哉,险哉!
  一番惊涛骇浪后,苏轼于澄迈县通潮驿出海登陆。登岸后受琼州张景温、黄宣义等人接待,随即租轿走陆路,顺通潮至琼州的驿道前往琼州府。
  逗留十多日后,再乘轿走旱路赶赴儋州。澄迈至临高的驿道路面蜿蜒崎岖,既有山路,又有土路,沿海南岛西北部海岸随弯而行。途中忽然遇狂风暴雨,坎坷难行,遂寓居临高驿站。风雨过后改走水路,由头东乘船西渡后水湾,至泊潮上岸,再改行陆路。顺泊潮至儋州的驿道前行,道旁儋耳山拔地耸立,孤高秀削,山石奇特,五色斑斓,触景生情,苏轼诗性勃发,作《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托物抒怀,寄寓胸中之情。同年七月初二抵达儋州贬所。他把由琼州至儋州的路线形象的描状为:“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意即走了一个半月形的弧线。苏轼经过两个多月的辗转颠簸,行程达数千里。
  儋州,古称“南荒”、“非人所居”,是个极为落后荒凉的地方。苏轼的到来犹如文化的使者,为蛮荒之邦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当地人祖祖辈辈都饮用河水、坑水,瘟疫流行,百姓多死于瘴毒。他教化当地人讲究卫生,带领他们掘土挖井,改饮地下水,改变生活条件。为拯救万民,他为百姓采药治病,倾尽了自己的所有。儋州气候恶劣,海风甚寒,山中多雨雾,林木生阴翳,空气燥湿,蒸而为云,停而为水,病毒蔓延。
  这样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苏轼亦一面和陶渊明的诗,一面潜心做学问、写文章。他在这里共创作诗歌一百七十余首,写各类文章一百六十余篇,修改完善了黄州所作的《易传》、《论语说》共十四卷,新写了《书传》十三卷,《志林》五卷等。同时,他还开学堂办书院,将终生所学毫无保留传授给琼州后学。苏轼在儋州多年,与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遇赦北还,琼州百姓挥泪挽留,倾城相送,依恋不舍。苏轼作《别海南黎民》诗曰:
  “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苏轼的一生,成也豪迈,伤也豪迈。他的诗文,字里行间透出恢弘壮阔,抒发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大气,仿佛世间一切尽锁其笔尖,也由此成就了苏轼在文学上不可动摇的文豪地位。但是亦是因为这份“真性情”,让苏轼饱受谗言所害,仕途之路走得相当艰难,几易职位,几度贬谪,从政的大部分时间,他都行走于奔赴各地上任的途中,但是如此曲折不堪的生活,却始终没有彻底磨灭苏轼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如其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别黄州赴汝州任途经金陵时,遇当年政坛对手王安石骑毛驴迎至江边,两人会面,一番叙谈,恩怨化解,和好如初。苏轼遇赦北归时,陷其于不义的宰相章惇已落难,亦被贬谪岭南,章惇的儿子怕苏轼报复,便写信请苏轼高抬贵手,苏轼接信后立即回函,安慰他们,并把自己在岭南的生存经验和应注意事项告诉章惇的儿子,还嘱咐他要给其父亲多带些药,以便保重身体等。章惇的儿子接信后热泪盈眶,感激涕零。
  爱也好,恨也好,名也罢,位也罢,在一段段艰辛的贬谪之路上,苏轼将往日的怨恨揉于心尖,化为笔墨,一笔勾销。三段曲折的谪居途,数千里的行程,一路真实的体验,苏轼被削弱了做官的权力,却由此走进了文学创作这一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他突破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筑起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他包揽了中国人的坚毅、豁达和豪放,成就了他永远高贵的尊称——坡仙。一代文豪高尚的道德品质,炽热的民本思想,深博的文学造诣,大海般的襟怀,卓越的创造力,在3次贬谪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世人的钦佩和赞赏。
  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便成为了苏轼在最后时光里,对于自己的一生,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的诠释。
   [人物轶闻]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赴宴吟诗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13.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补对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2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是“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刘贡父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刘贡父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刘贡父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o)饭。苏轼欣然应约。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刘贡父戏弄了。又过了几天,刘贡父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饭。刘贡父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刘贡父从早上聊到晚上,把刘贡父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刘贡父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2.与王安石的矛盾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23.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高俅的发迹史,说高俅被董将士转荐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端王的宋徽宗,最后平步青云,做了太尉。这位“小苏学士”,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别驾,居住在昌化军,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
25.苏东坡泄题之嫌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祐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一,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26.养生之道
  苏轼不仅精通中医药学,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他通常会摸索出一些既能满足美食的养生方,又治病保健。
  苏东坡常常到山野里去发掘一些药食两用山草野味。一次,他走到一片稻田附近,突然看到他平常喜爱吃的野荠(荸荠),便想解解馋,于是用衣服捧着荸荠来到附近的寺院,借用灶火煮粥。
  方法是将荸荠500克,大米100克,生姜适量,煮成荠羹。荠羹可以补充维C,还有清热、利尿、平肝、和血、化痰的作用。
  苏东坡还爱吃玉糁羹(山芋煮成的)。他常常下厨自己煮着吃,并且称这是健脾益气的佳品。
  麦门冬饮也是苏东坡喜欢的饮品,他将麦门冬饮制成具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的家常饮料。并作诗说:“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苏东坡在《辟谷说》写道:“引首东望,吸初日光咽之。”就是面向东方,吸纳灵气,以此来养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