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恩:天兴武侯庙会小议
为迎接第26届全国诸葛亮文化研讨会,“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决定要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活动情况汇编成册,出一本《诸葛亮与河东天兴村》的专集,由我负责校订工作。浏览中,我对马自成老师撰写的《武侯庙会的来历 》一文产生疑惑,“传说2月21是诸葛亮的生日,10月初一是他的忌日,就把这两个日期作为庙会会期以示纪念 ”,马老师措辞严谨,用了“传说”二字,内容就无可厚非了。在与南阳的研究会同仁交流中,得知南阳祭祀诸葛亮是在春季的4月14 ,秋季的8月28 。陕西五丈原的诸葛亮庙会2月19 与天兴武侯庙会2月21 时间接近,秋季时间也大体吻合。那么天兴庙会会期的选取到最后敲定,以至于沿袭千年至今,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我陷入了沉思。
小时候就知道天兴庙会是古会,也赶过几次庙会,亲眼见到了各种杂耍、地摊说唱和舞台戏剧;丰富的农副产品、农具, 远路贩运的杂货、布匹,叫卖的商家、讨价还价的买主、欢呼雀跃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赶会时脚下就是麦田,原来,这里聚集了晋陕豫乃至更遥远地方的客商,村里巷道里摆卖的铺子挨挨挤挤,一直延伸到庄稼地里,10月初一麦苗出土不久,脚踩过去,压实了麦根,后冬就不需要专门碾麦了,扎会的麦田还省了一道管理工序,真是意外收获 。2月21,麦苗尚未起身,被赶会的人们踩踏过,也不会影响小麦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才知道天兴庙会是纪念先贤诸葛亮的。参加“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后,才真正走进庙会,探寻其来龙去脉。
农人们秋收冬藏,一年辛劳,直到收获以后,天气转凉时,农事渐歇,才可以喘一口气,这时候妇人们才拿起针线,准备一家老小的过冬棉衣。裁剪之前,不觉想到了故去的亲人,于是用五色纸裁剪成各种衣服,里面絮上籽棉,用箩子端上,郑重其事地烧给先人,籽棉寓意子孙满堂,有瓜瓞绵绵的期许在其中。“箩子”与“骡子”同音,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高头大马不是普通农人能享用的,作为交通工具,骡子是比较普遍的,给先人送去寒衣和冥币,让他们在阴间能跟在世的时候一样坐上骡子车去赶天兴会。送寒衣是一种心灵安慰,也是儒家慎终追远的一种表达,更是天兴庙会的一种民间习俗。
再看看历代封建王朝对诸葛亮的祭祀情况。
其实在诸葛亮在世时,他对蜀汉的忠心,他的廉洁,他教育下一代的思想和他治国治军的理念就已经传播开来,尤其是在民间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因此在他身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后来刘禅追封他“忠武侯”,景耀六年 的沔阳孔明庙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官方给诸葛亮立的庙宇。而天兴武侯庙则是内移河东的诸葛亮嫡孙诸葛京为纪念先祖立的家庙。从此,祭祀诸葛亮由巷陌路祭走上了庙堂公祭。
东晋、唐、两宋、明、清各个大一统的朝代,尤其是明清《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后,诸葛亮的形象不仅在百姓的心中越来越高大,在朝廷中也成为贯彻国家意识的载体。唐代规定在春秋两季祭祀诸葛亮,官方举办,百姓响应,逐渐形成了制度,流传下来。明代嘉靖七年,南阳郡得到皇帝的敕令,规定祭祀武侯春季在次丁日(4月14 ),秋季是8月28,看来,南阳武侯庙会时间由来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时间上要晚得多。
从天兴武侯庙的东戏台合体字联的大唐气象看,从《山西通志》的记载看,天兴武侯庙会在有唐一代已相当繁盛,至于会期的时间与我们当地的农事时令有关,与“亮生于天兴”的传说有关。
陕西岐山五丈原也有大型的祭祀武侯活动,在三国时期这里曾是诸葛亮屯兵的地方,后来他积劳成疾薨逝于此,当地百姓爱戴他,敬仰他,纪念他 。历史上这里曾经隶属郿县,郿县正是诸葛京在晋为官的第一站,四年光阴,以诸葛京为核心祭祀诸葛亮的活动逐步成为民俗,与天兴庙会时间统一也就不难理解了。
朝廷的规定源于民间上奏恳请,集种种美德于一身,几近完人的诸葛亮是百姓心目中的神,正是历代王朝渴望树立的榜样,所以不断给诸葛亮封赠,褒美他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以宣扬儒家思想,规范百姓行为,净化社会风气,是王朝繁荣的背景下稳固江山的神器,也难怪诸葛亮跟关公一样,不断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政治地位与日俱增。
天兴武侯庙的会期是先贤诸葛亮的生日和忌日,这是马自成老师的一家之言,也是天兴乡土文化的一部分,被这里的人们口口相传,沿袭上千年。综合南阳、陕西五丈原的庙会时间春秋两祭看,不容置疑的是,天兴武侯庙会是农耕文化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民间影响广泛而深远,这是诸葛亮文化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