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青春痘两例——葛根芩连汤、桂枝汤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34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原方中葛根辛凉,升发轻清,生津止渴,升阳止利,兼以解表透邪; 黄连、黄芩苦寒,既可清热,又可厚胃肠,坚阴止利; 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本方具有清热固阴止利之功,为表里双解之方,以清里热为主。
吴某,女,29 岁 ,面部多发痤疮6个月余。平素经常熬夜,嗜食肥甘厚味,大便黏腻,1周1次。舌淡苔薄黄,脉滑。王师认为此患者为肺胃热盛,治以清肺胃热,兼以活血行气。处方: 葛根15 g,黄芩10g,川黄连10 g,生甘草10 g,蒲公英20 g,地丁20 g,丹参15 g,枳实10 g,白术30 g,连翘10 g,当归10g,金银花10 g,白芍10 g,玄参 10 g,牛膝 10 g,枇杷叶 10 g。7 剂。复诊时患者面部多发痤疮减少,自诉大便2日1行,已不黏腻,但偶有面部瘙痒,故原方当归、白芍各加至20 g,再加用苦参10 g,7剂。此后患者颜面痤疮基本告愈。
按: 王师认为痤疮是由于患者素体阳亢、肺胃热盛、上扰头面所致,正如刘河间云“六气皆从火化”,“五志所伤皆热也”,临床中多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以清解肺胃之热。《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黄芩“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 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故葛根芩连汤中,葛根可生津解毒,兼引药上行,黄芩、黄连苦寒清热、消肿痛,在临床中可治疗素体阳盛、肺胃热盛、上扰头面所致的痤疮。此患者嗜食肥甘厚味,痰湿热毒较重,故王师合用四妙勇安汤、枇杷叶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重用白术以健脾化湿,治其痰湿之源; 用连翘透邪外出,牛膝引火下行,一上一下使痰湿热毒排除体外。加丹参、枳实活血行气,当归、白芍养血。二诊时患者血虚风燥较重,故重用养血药当归、白芍,并用苦参燥湿止痒。
若患者热毒较重,王师多合用四妙勇安汤加减以增加清热解毒之功; 若气滞血瘀较重,多加用枳实、丹参、川芎以活血行气。同时,王师认为罹患痤疮之人多存在血虚风燥,故多加用当归、白芍以补血养血,连翘、荆芥、防风以疏风透邪,并加用牛膝引火下行。
桂枝汤
林某,35岁,2015年1月12日初诊。额头长满丘疹3月余,脓包密集成片,触痛明显,并遗留瘢痕,五心烦热,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曾多次在外院治疗,疗效甚微。此乃热毒郁肌腠,阳气被郁。以解肌祛风又能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加味方治疗。药用: 桂枝12g,赤芍15g,白芍15g,甘草5g,大枣5枚,白鲜皮20g,地肤子10g,紫花地丁12g,牡丹皮12g,生地黄 12g。7 剂。每日1 剂,每日 2 次,水煎服。
二诊: 痤疮无新发,心烦改善。刻下: 身困,夜不成寐,舌脉同上。同上方加炒枣仁12g、牡蛎15g 以安神定志。7 剂。每日1
剂,每日2次,水煎服。
三诊: 药后诸症有所好转。续服上方14剂。治疗期间,嘱患者饮食清淡,保持心情愉悦。随诊无再发。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劳汗当风”应为痤疮发病的诱因,外感邪气,邪郁肌腠,阳气被郁为发病的关键病机。临床中不乏见到这种“郁乃痤”的病患,如汗出后贪凉喜冷、凉风冷气袭面,又或直接以冷水洗面,均可导致“寒薄为皶”,阻塞毛孔,郁而发为本病。张师临床选择既能解肌祛风,又能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为主方,加入赤芍、白鲜皮、紫花地丁、牡丹皮、生地黄等祛风凉血、解毒消痈的药物,组成了桂枝汤加味方。本方立法与王冰在注释《素问》“寒薄为皶”时提出的“粉刺,解表已”的治法相符。桂枝汤为解表之剂,既能解除肌腠郁滞,又能调和营卫,恢复营卫功能,使营气滋润功能得到发挥,使卫气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功能正常,则外邪可去。肌肤得润,玄府通畅,少有郁滞,则痤疮便无发病之机。
本文节选自2016年3月第23卷第2期《现代中医临床》之《王庆国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合方经验举隅》;2016年10月第15卷第5期《中医药通报》之《张喜奎运用桂枝汤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