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练功习拳才是真谛!
杨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先生说过:盘拳时,两腿非站非蹲,就如同坐在凳子上一样,这样练拳两腿才不受力,无荷重感,步伐的转换也会轻松自如。关于坐着练拳的由来,相传汪永泉先生曾有过一段亲身经历:起初盘拳,架子很吃力,一天他到杨家练拳,当练到“白鹤亮翅”时,师爷健侯公命其停住,吩咐道:“这个式子你站两个钟头”。说完就扭头回屋了。大师保持白鹤亮翅的架势站着,时间一长,右腿和右臂酸胀难忍,有意识形成的固定姿势渐渐难以维持,然而又不敢违师之命,只好松松垮垮地、怎么舒服怎么站着地敷衍了事。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关注着他种种细微变动的师爷才笑着走出屋子说:“这和坐着没有什么区别嘛!”,由此汪永泉先生方领悟要坐着练拳的诀窍。所谓“坐着练拳”并不是练拳时模仿坐姿,而是意想两小腿微微外开(非形动)两胯自然松开臀部沉落,就犹如坐在实处一般,即踏实又灵活。如此练拳架,才会有周身放松的舒服之感。
我认为以上所说的“踏实又灵活”,分为两个阶段学练较好。第一阶段是学练松腰塌落、松胯下沉的坐势,倘若没有腰塌胯沉的坐势功夫,那不是真踏实。第二阶段是在踏实的基础加上灵活,学练轻沉兼备的功夫。至于“周身放松的舒服之感”,前提是松功的层次要较高,“周身一家”的高度整体协调了,打拳才能有“中正安舒”的舒服感觉。
在此摘录网络文章《郭云深秘传形意拳下势桩》中有段关于调身之坐的介绍:“杨师传授我的时候,很多时候负手而立,看着我,笑咪咪的说,胸再涵进出一点,胯再坐下一点,我马上就有了强烈的感觉。读者们要通过文字来说习下势桩,或者学一切桩、拳就必须把自身弄分明,例如说,你背后靠一点,你说整个上身后倾;或说你胯再坐一点,你就蹲身体……这些地方就是初学者不得要领,出不了功夫的关键,所谓真传或说科学,无非是这些调整身体的要领。可以肯定并负责的说,如果你学会了调身,无论是打拳站桩,只要坐胯与涵胸,必可马上‘气沉丹田’。问题在于如何做到涵胸与坐胯?涵胸相对简单,只要人的两个肩胛骨略外张而前合,那么也就达到了涵胸的要求。反而是坐胯相对难一些,我曾将一个学生送到杨师门下学习,无法怎么教他,都不能理解要领,最后杨师将家中一个细钢筋焊就的农家常用的脸盆架放在他屁股下,板脸警告说,别坐坏了,坐坏你赔!他战战兢兢的一坐,马上就感觉内气顺畅达于丹田……所谓坐胯,坐字是一个关键,过去太极拳有坐着打拳之说,可以说不坐就没有丹田,没有整劲。要说坐,谁都会坐,可大家看看那些练拳的,尤其是形意拳家的照片,过去的名师、名家无不‘坐’着,而当代很多名家是‘站’着打拳的……那么何为坐?一般初学者习惯将坐与蹲异混,却不知过去的师爷在写谙时用字十分考究,坐与蹲是不一样的,蹲是下肢的动作是由膝盖,腿的夹角变了,而坐是身体躯干的动作,腿上是没有变化的,大家想想看,你坐在凳子上的时候,我们会重得将凳子坐变形或降低高度,最后导致膝关节角度发生变化吗?肯定不会!所以说,坐胯的时候不可以屈腿,而是由双腿承托,上身向下松沉,形成‘坐’的动作。或者换一个说法,你不妨把坐胯的要求理解为下身要下沉下坐,而下肢双腿却欲起的这么个矛盾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