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南下和70年后的北上寻根(下)
70年前的南下
70年后的北上寻根
石 巍
微信版第872期
2019年春节,我们一家驱车北上,我第一次回到了祖居地。老家在河北省唐县大洋乡中长店村,太行山南麓,西大洋水库之滨,是一个石氏聚居的大村落,现有居民八百多户,三千余口。1958年,唐河上兴修了西大洋水库,这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库。老村址遂淹没在浩瀚的西大洋水库之下,全村搬迁到北侧山坡下。
中长店是个古村,石姓在此定居可能超过一千五百年。北朝时期就有名人,金代天眷二年(1139),石琚(1111—1182)状元及第,官至尚书左丞,辅佐金世宗,实行汉化政策。村中至今保存有当年纪念石状元的高大古碑。中长店石氏明代始修家谱,分为九房。因人口繁衍,历代有迁居他处的,周边正定、石家庄、衡水等地的石氏据说都是从这里分迁的。据《唐县志》记载,光绪七年(1881),中长店村只有户八十七,口二百九十八。一百多年了,全村人口增长了十倍,因是水库移民村,这里房屋规划整齐,形如棋盘,家家户户宅基地都有五百多平米。近些年,外出打工和迁居外地的多,许多房屋因没有人住,有的已倒塌,这也是全国农村的普遍现象。
石姓以前是有族谱的,现存清代族谱四本,收藏在奶奶二弟石锁季先生家,过年拜年时,因存在老屋里,无缘得见。听舅爷爷介绍,明朝始修的石氏族谱与金状元石琚世系之间有十四代接不起来。这应该是因为明嘉靖时期始允许民间祭祖和修谱,之前的历史全靠回忆所致。北方因离政治中心比较近,宗族势力没有南方强大,造成了修祠纂谱没有南方家族讲究。因缺少文化人,中长店石氏100多年未再修过家谱,目前村中人口已不按辈分排行取名,年轻人多不知道辈分。
祖父母是同村人,都姓石,为什么能结合?有这样的传说,奶奶这支石姓说,爷爷这支石姓不姓石,姓屎,有的说姓史。这个传说很久了,带有明显的侮辱性质,由于无文字记载,口耳相传,说法不一。据对家史颇有研究的二舅爷介绍,爷爷这支石姓历史上做过族长,由于私心,占据了好墓地,好田地,招致了家族的嫉恨,才有了这样的故事。这有点像绩溪县上庄的胡姓不承认宅坦胡姓的故事。两支胡姓原本是一家,相距不到二里,因家族矛盾,两村间建了“风乎(谐音分胡)亭”以示不认同。
我们这一支的祖坟山在村南边的岗地上,地势如龟背,上面是一片核桃林,由于水库蓄水,形成一个半岛,三面环水,四转临山,六世祖以下的墓穴按长幼昭穆之序一字排开。祖父因为南下,没有葬回老家,墓穴的位置还留在这里。大年初三,天气严寒,水库封冻,我们是从冰面上直接走过去的,听大哥介绍,老村落就在冰面以下十多米的地方。大旱之年,水浅的时候还能看到房屋的基址。
因属于自然生态水源地,老家不允许发展工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因为供暖烧煤,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烟尘气息。听在村里任书记的表叔说,明年开始国家要对村里进行供暖改造,煤改电,到时候就没有这种气味了。老家特产有红枣、小米还有核桃,水库因为是保定市的水源地,已禁捞禁捕了。在家三日,祭拜了先祖,品尝了特色美食,又去县城和保定市给长辈们拜了年。交谈中,深刻体会到了祖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副所长,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