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砸金蛋的风趣主持人,咏别了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对于李咏的突然离世,我们最大的反应是可惜。那个砸金蛋的幽默风趣的李咏,消逝在人间。


文/如海

从今天早上九点半到夜色来临,网络上关于李咏逝世的文字喷涌而出。一个著名主持人的离世,被千万人唏嘘感叹,除了感怀世事无常、悲喜难测的人生,更有对他曾经给我们带来欢乐的留念和惋惜。

在人的寿命越来越可观的当下,李咏的去世几乎是英年早逝、壮年而殇,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曾经那个幽默丰趣的李咏,那个砸金蛋的咏哥,那个主持非常6+1、《咏乐汇》、《幸运52》、《咏远有李》的李咏,突然之间就成为了哈文永失我爱的诀别。

对于公众人物的死亡,他身前的点点滴滴都会被网络丝丝入扣地提及和再现,就像播放一部黑白色的电影,在喧嚣里默哀,在闹腾里悼念。李咏的与众不同,生前和死后的印象深刻,都掀起了颠覆众生的高潮。没有人能够否认,李咏的长发和长脸,以及特立独行的主持风格,是主持界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陪伴了很多人的孤独和寂寥;他带给了许多人欢乐和愉悦,自己却轰然倒塌在灯红酒绿的人世间。

一个曾经在电视荧屏上高昂活跃的主持人,在央视大平台上举足轻重的李咏,在生命的尽头里选择的却是平静,没有特别的生命告别仪式,和他最重要的妻子、女儿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有人终于明白了哈文在微博里每天的一个早安,坚持了550多个,那是对李咏生命倒数的挚爱和泪滴,是对那个深爱自己男人的一往情深。

我对于大多数的网文解读死亡都不屑一顾,或者说在整个网络社区里,公众人物的英年早逝,最大的可能是成为推销生意的案例和佐证而已,比如保险、养生类微商产品的绝佳题材。又或者,成为别再熬夜、别再透支身体、别再过劳工作的鸡汤类文章的有力素材。从今之后,李咏和早逝的罗京一样,除了留给无数别有用心的网文利用价值之外,可能再无其他。

在网络社区里,如何把一个人物和事件讲成一个好故事,被盘算和密谋着,嘴中讲主义,心里想的是生意,已经泛滥成灾,随处可见,成为一种见惯不惊的日常了。而这样的日常,引领着变味的潮水方向。一方面,我们义正词严地斥责精致的利己主义,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纵容和娇惯着唯利是图的五颜六色。微博里,朋友圈里,流量便是煞费苦心的终极目标,一切围绕流量而来的花言巧语,都被圈养着。消费情感,消费世相,也同样可以消费令人敬畏的死亡。

我不是悲天悯人的另类,或许写下李咏的离去同样难免被人认为是消费死亡,或者说就是无可争辩的卑劣。但我仍然不去翻阅猛然间关于李咏的生平,甚至是扔掉了手机、关闭了网页,关于他的作品、他的主持风格、关于他和哈文的恩爱,以及一切放大到极端的溢美之词,我都刻意回避。或许,许多人都和我一样,无从知道我们愕然李咏逝世的真正原因。如果说我们是在悼念,那么我们也不知道究竟在悼念什么。

可惜,可能是凡人如你我,对于李咏的死,最大的感受。每一次的叹息和惋惜,或许都换来我们决定重整旗鼓的珍惜,比如开始珍惜亲情和爱情,开始钟爱自己的身体,开始树立伟岸的Flag,开始朝着初心不改的梦想再次出发。而这样的再一次,有多少人真正能够翻开自己新的一页呢?

一个著名主持人的死,他回到了冷清的天堂。而现实中的人们,短暂地陷入沦陷的热闹之中。缅怀李咏,仿佛突然才知道,他是一个把女儿视为他未来的好父亲,是一个面临死亡说别送花送话筒的伟大主持人。李咏和他悄然逝去的人生,“人直到入土为安那一天,都在走台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