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证”的含义及辨的内容1
【提要】通过对《伤寒论》在不同语言环境形成的不同联系的“病”、“证”的含义的认识,探讨其辨证的内容。“证”在《伤寒论》中有症状、代病、证候三重含义,“病”的命题意义有表疾病的状态、病位、疾病种类界定、证候/症状的代称等四个方面。《伤寒论》辨证在于对症状的分析而最终作出证候结论,概括起来有诊病和辨症两大的步骤。由于“证”含义的多重性,导致辨证概念含混不清,故症状和病的含义应从“证”中剥离出来,“证”不能既是症状又是证候,而只能是证候的简称。
【关键词】伤寒论;病;证;辨证;辨症;症状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辨的对象包括了辨病、辨脉、辨症三大内容。“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尤其“病”字,有约一半的条文用到,它们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含义。正确理解其“病”、“证”含义,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明确辨证含义十分重要。
1,“证”含义的多重性
“证”作为中医系统内的单词,在《伤寒论》不同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联系不同,有多重不同含义。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症状。“症状:是病人患病时主观感觉到的异常现象,或为异常感觉,或为某些病态改变,如恶心、呕吐、头痛、尿频、浮肿等。……习惯上,将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通称为症状,即所谓广义的症状。因此,中医学把症状作为构成临床表现的基本要素。故曰:'症者,病之发现也。’”[1]《伤寒论》中只有“证”字没有症字,症是证的后起字,吴有性明确指出:“病證之證,后人省文作证,嗣后省'言’加'疒’为症。”[2]《伤寒论》把临床表现分为“病”“脉”“证”三大类,篇名“辨´´病脉证并治”、30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中的“证”,作为辨和观的对象,而且脉证并列,显然是指除脉象外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释义》:“一证是指柴胡主证之一而言,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3]“但见一证”的“证”,是柴胡证所包含的主要症状的不定称。
二代病出现。如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的“证”,成无己释:“本太阳病并于阳明,名曰并病。”[4]太阳证其实是太阳病,证等于病。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的“证”,《医宗金鉴》:“今阳明病,其人喜忘者,本有久瘀之血,与热上并于心,故令喜忘也。”[5]阳明证即阳明病,以证代病。
三是证候。证候是《伤寒论》具有具体论治意义的最小病机单元,是对一定疾病的刻诊阶段的病机的人为判断,是论治的最终对象,与具体的治疗方剂相对应。34条:“太阳病,桂枝证”的“证”,是指太阳病中,与桂枝汤相对应的证候;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的“证”则是指与小柴胡汤相对应的证候,这里的“证”就是证候的简称。
2,“病”的不同命题意义
“病”是《伤寒论》使用最多的字,根据与“病”字形成的不同联系,其命题的意义大约有四个方面。
一是疾病的状态。包括:时间状态,如48条:“太阳初得病”、231条:“病过十余日”等的“病”。趋势状态,如339条:“其病为愈”、342条:“其病为进”等的“病”。病情状态,如16条、267条:“此为坏病”,158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 的“病”。发病状态,如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病发于阴而反下之”的“病”。有病的人,如11条、54条、89条等等“病人”的病。
二是病位。如51条:“脉浮者,病在表”、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等的“病”。
三是疾病种类界定。用“病”进行疾病种类界定,是《伤寒论》“病”字最为普遍的命题意义。“病,有病名,有一定的病位,有一定的属性,其发生、发展基本上有一定的过程与规律。在《伤寒论》中,病有三阳病、三阴病等。”[6]仲景将“病”作为后缀与六经名相联系,使之成为一种病而与其它病相区别,所谓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等。《伤寒论》以具有内在联系的组合症状作为病的临床规范,使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如柯韵伯云:“病有定体,故立六经而分司之,”[7]“仲景六经各有提纲一条,犹大将立旗鼓使人知有所向,故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标之。读书者须紧记提纲以审病之所在。”[7]
四是证候/症状的代称。166条:“病如桂枝证”的“病”与“证”对应,用“如”联结,其义相近互代,而这里的“证”乃证候之义。1条、263条、273条、281条、326条等“´´之为病”的病;6条“风温为病”、280条“太阴为病”的病,其后紧随症状,是对“××病”的临床表现即症状的概称,也就是成其为“××病”的临床证据,刘渡舟指出:“观张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择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使人知所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