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耶稣,吾民仰望之喜悦②
▼
接上一篇赫斯的改编曲☞ 巴赫:耶稣,吾民仰望之喜悦
有小伙伴问了一个问题:
所以干脆再续写一篇文章好了。
不妨先听一个神演奏,李帕蒂弹的赫斯这个版本。
先说说主题:
这首大合唱的旋律,就是合唱部分,其实并非巴赫原创,而是来自一首德国路德宗里的众赞歌。
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大多都是这类型的。
这个旋律,巴赫除了在BWV.147这里用过,还编了四声部的众赞歌,后人编的《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里面就有。
《耶稣,吾民仰望之喜悦》的原曲只是单声部主题,混声合唱的其余三声部,是巴赫填上去的。
我很佩服巴赫为这个旋律所想出来的三连音伴奏,这个真的太棒了:
平静、柔和、悠扬,听着心中感觉太舒服了,恨不得这个伴奏就永远都不要停下来……
至于这个三连音的伴奏是什么,吊一下胃口,下文会讲!
▼
为什么赫斯的版本是最多钢琴家选择的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
因为赫斯版本最能体现巴赫原作的同时,又非常遵循钢琴演奏的技巧规律。
有人微信我说,觉得这作品也不难演奏…其实我觉得…它很难……
先看一下赫斯的版本(只看第一行就OK了):
低声部为了织体加厚,用八度陈述,这是老生常谈,没什么稀奇的,主要是右手的三声部。
或者我们给谱例加点线条,这样比较好分辨:
这样看就很清楚了,典型的四声部连接写作啊!
上方声部是三连音的伴奏型,这个还好;难就难在右手中间的两个声部。
红线的女中声部,不要小看了隐藏在中间“♩+♪”的节奏型,其实它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作品的体裁节奏特征。
说到这里,大家看出来了吗?
这是一首Pastorale,牧歌(也有翻译“田园曲”的)。
敲黑板划重点啦:
这种前长后短的节奏型,就是牧歌最典型的节奏。还有上文说的,三连音是什么,这也是牧歌的特征之一。
所以,如果弹不出这种节奏特征,那这个演奏就是废的……
路德教的那首众赞歌,旋律原来是3/4拍的,但是巴赫却别出心裁地为它加上了一个9/8拍的牧歌前奏,还有伴奏型,真的太让人惊讶了!
除此以外,蓝线那里还有一个男高声部:
第2小节第一拍右手1指弹、第二拍左手弹、第三拍又用回右手1指,到第3小节第一拍又变左手、第二拍用右手……
晕了没?
绕死人了!在双手不断的交替中,还要保持旋律线条的如歌性,不能断!
而且这还是同时弹另外几个声部的情况下!
而且特么的还是中声部!
而且作者还要求这里不用踏板!
而且……让不让人活了!
我仿佛看到赫斯在很亲切和蔼地微笑着对我说:
看弹不死你个王八蛋!
所以…我觉得好难……
我们对照一下巴赫原作的总谱:
对应上文钢琴谱的颜色,红色框框,前长后短的牧歌节奏型,由第二小提琴来演奏的;右手下方中声部的四分音符,由中提琴演奏。
所以,赫斯的改编非常清晰明了!
写到这里,做点自我小推销,如果有小伙伴对我的讲课有兴趣,可以听听这个欣赏课,讲一年的喔:
▼
我们再选另外两个不同改编版来看看,第一个Harold Bauer的版本:
怎样,声部错乱了吧?
而且“♩+♪”的节奏型被Bauer贪污掉了,没有了!
再看看另一个,Frederic Fifield的版本:
Fifield版的牧歌节奏型是保留了,但这样低音的效果会显得很混乱,对吗?
所以说就怕货比货啊,这样一对比,就显示出赫斯版的好处了!
现在知道为什么90%的钢琴家,如果弹到这个作品,都会用赫斯的版本了吧?
▼
其实,说了那么多,还不如想一下:
钢琴家的审美可不是盖的,不管怎样,总比我强多了吧!
所以,看他们用什么我就用什么,总没错!
其它推荐deep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