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中华史上的一朵奇葩
直至宣统年间,清廷也未能发行全国一致的银元。中国各省银元、西方各国银元,和传统的铜钱、银锭在市面上一起流通,币值极为混乱。当时《字林西报》评论说:“中国国家不设一大银元局,鼓铸银元通行各省,而于各省零星分设,使其权不归一,隐隐有相竞之意,举措紊乱,未有甚于此事者也。”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 所 未 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 所 未 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银行这样的政 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一般朝代100 银锭底面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阴文铭文是在银锭铸造好后才用錾子錾刻上去的,字呈凹形,字体上看很不规则,多笔少画的事常有,并有代用字、简笔字的情况,一般没有名家书写,这跟工匠的文化水平、錾刻技术有关,但却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如果遇到的老银锭阴文不具有这些特征,要注意。还要用高倍放大镜细看阴文是否新錾刻的,新錾刻的字会伤字旁的包浆,字的包浆也与整个银锭的包浆不符。如果看到银锭整个皮壳包浆被破坏,就要特别小心是后錾刻的字。
鉴定银锭每一个银锭收藏家都会问同一个问题: 如何鉴定银锭? 答案可教人失望, 因为迄今仍未有科学的方法或工具. 就像其它钱币学一样, 鉴定银锭, 必须靠专门的知识和经验. 即是说, 要鉴定银锭的真伪, 便须要对银锭与银锭铸造的各方面都有着充分的认识, 同时, 对其历史和背景也要有深入的了解. 现今坊间伪仿充斥, 实在使人(尤其是初学者)忧虑. 鉴别假银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鉴定银锭的方法, 必定首先假设手上的银锭是假的, 然后倒过来一步步地引证它是否真品.
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最 大,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当时官银有委托银楼、银炉铸造的情况)都是官锭。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
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并且,虽然周边也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较宽。
白银作为货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汉以来黄金逐步退出流通,白银地位日益提升,银锭成为古代基础货币之一。银锭在宋朝以前称银铤,银铤大约出现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已日益完善,唐代白银货币的形制以银饼和银铤为主,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宋代,尤其是南宋,白银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广泛,宋代和金朝银锭在各地出土较多。宋代白银货币形制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呈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形制与宋差异不大;元代铸造的银锭形制则沿袭了金朝的银铤形制,弧首束腰,正面略凹,周围有多道丝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