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具有收藏价值
银锭的成色(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5%以上,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
历代政 府对银锭铸造的开放性政策,从明朝开始,银锭开始出现官铸和私铸之分。有些藏友便想当然地进入了“重官锭而轻私银”的误区,认为官锭由政 府统一铸造,成色有保证,铭文清晰规整,是以收藏价值高;而私银为私人铸造,成色杂乱无章,铭文或简或繁不易鉴别,是以收藏价值低。这有些过于主观臆想,其实纵观银锭铸造史,私铸银锭最初虽然没有货币的职能,只是私营票号或商家储存和运输白银的一种方式,但后来却发挥了比官锭更大的流通作用。
除了官府铸造银锭外,民间的钱庄、银号、银行、票号等金融机构也铸造银锭。北京有十足银、松花银,天津有化宝银、白宝银、老盐课银,济南有高宝银,上海有二七宝银,苏州有苏元锭,扬州有扬漕平银,镇江有公议足纹银,杭州有元宝银、小锭子,汉口有公估二四宝银,武昌有武昌关锭、昌关子,长沙有用项银、十足大宝银,九江有二四宝纹,广州有藩纹、盐纹、关纹,西安有十足银,甘肃、新疆有足纹银等。
在收藏市场上,同规格的官铸银锭与私铸银锭的价格相差很大,官铸银锭的标价往往是私铸银锭的数倍甚至十多倍。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此银锭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见证,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对铸造工艺科学原理的解释仍停留在推测的基础上,实验科学的研究严重不足。尽管考古发现了可能用于铸造银锭的铁模具,但还有人认为有的银锭是用砂型铸造的,如后德俊对湖北钟祥梁庄王基出土明代宝翅银锭进行研究,发现四枚大锭的底部和两翅上有一些凹坑和孔洞,认为大银锭是采用砂型模范浇铸而成的。对于这种观点,缺乏对各种材质模型铸造的比较和实验验证。
早期方戳遗存,内容比较单一,仅打铸了地名和银子的成色。“足色纹银”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明其白银成色的优劣。在清代,川省各地使用平色,比如成都使用的平色是:库平、道平、川平等,而重庆使用的平色是渝平、盐平等,这样在地方上解白银时就会出现平色上的差异。铭文“足色纹银”估计是在地方上解时为了彰显自己银色十足而做的宣传工作。对于其他几类来说,它的信息似乎很少,但是通过笔者对实物遗存的寻找和研究,发现这类遗存应该是清代中后期(具体应是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白银遗存实物由商号代铸,转变为官银匠统一铸造的过渡性实物遗存。笔者的藏品中有一枚“六十年-仁寿县足色银”,从铸造的形制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乾隆末年的遗存,也是“足色银”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打铸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