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量多少和肾病的轻重息息相关,肾病患者谨记:注意尿量指标变化
肾脏通常是通过排尿来调节维持人体体液平衡的,因此一旦肾脏受到损害,排尿情况也会出现异常。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它们的分泌,因此,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也就是通过对滤过和重吸收、分泌的调节来实现的。
正常人饮水多之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视上核附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的血管升压素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从而尿量增多,以利体内的水分排出。另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对尿量亦有很重要的影响。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水的排出,醛固酮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促进对钾的排泄,随着钠的重吸收增加,氯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加。饮水量增多后,醛固酮分泌减少,则有利于水的排出。此外,还有很多因素参与该过程,因此肾脏对水的代谢调节有着很强的作用。
因此,尿液的变化对于肾功能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肾病早期的一些症状也是表现在尿液方面。但是大多数肾病患者大多只关注有没有泡沫、颜色是否正常,但在临床治疗中,医生经常以尿量的多少为标准推断肾功能是否正常以及肾病类型、轻重和肾脏本身的损害程度等。
无尿与少尿
少尿:是指每天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这才是尿量真正减少,通常伴有水肿与体重增加。
无尿:是指每天24小时尿量小于100毫升,这里说的无尿,并非完全一点尿液都没有。
少尿与无尿通常伴随着水肿,代表身体的水分代谢出现了异常。具体到肾脏方面,有两个原因:
1、大量漏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被称为大量尿蛋白,是肾病综合征的判断依据之一。大量漏蛋白会导致血浆白蛋白下降,使胶体渗透压失衡,容易引起水肿,并且尿量减少。
2、肾单位萎缩坏死,大量肾单位萎缩坏死,尤其是肾小球大量硬化坏死,导致滤过功能严重下降,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也会引起尿量减少,并且出现高度水肿。
多尿
临床上,正常人每天的尿液量应在1500毫升—2000毫升之间,假如24小时的尿液量超过了2500毫升,这样的情况就属于多尿了。很多人大量饮水、服用利尿药物以及特殊饮食之后会出现正常性尿量增多,但是在慢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糖尿病以及急性肾衰多尿期等病理范围也会出现多尿症状。肾病患者假如肾小管出现严重损伤,很多原尿就会直接排除,不但尿量会大大增加,同时尿中的沉渣跟复合物也会增多不少。因此,肾病患者不光应该观察尿液的颜色跟泡沫的变化,还应学会观察尿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