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多昕太行画有仙气,似仙境!

孟多昕太行画有仙气,似仙境!

郭甘泉

文章导读:

好友著名诗人、作家、艺术评论家王爱红来我宋庄艺术工作室,翻看《孟多昕画册》时说:“孟老师的太行山画的灵动,云雾飘渺,富有仙气,似仙境……太妙了!”著名文化活动家李玉读《孟多昕画册》后,说:“孟老师的山水画灵秀、大气,郭老师的艺术评论精美,你们俩画与文相得益彰……”

孟多昕太行画欣赏:

(孟多昕作品1)

(孟多昕作品2)

艺术评论:

         风驰云动 灵秀太行

——著名国画家孟多昕山水画之我感

郭 谦

八百里太行,北起京城西山,南达黄河北崖,西环天脊三晋,东控华北平原,绵延不绝,巍峨云天。如果说,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则太行山便是我华夏的人文父祖。它那雄奇浑厚、气势磅礴的龙姿,无不尽显我华夏民族龙飞在天的美好愿望。它那恒久的人文魅力和岿然壮美的气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画家的虔敬目光。

五代画家荆浩曾隐居太行洪谷多年,悉心于山水画艺术研究,创作了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完成了古代山水画论的奠基之作《笔法记》;其弟子关仝的山水画成就,更是青胜于蓝,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传世。“荆关山水”是山水画中的优秀范例,也标志了古代山水画体的完全独立与艺术成熟。

唐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范宽、李唐等代表性画家,他们生活在环太行山经济文化带上,创作留世了一批与太行山关联的作品。但南宋以后,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太行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南派小桥流水、秀润淡雅、消极避世的文人山水画。新中国成立后,以石鲁、赵望云、李可染、傅抱石等画坛大师关注大自然,描绘大自然,追求崇高的艺术美,为祖国山河立传;他们的成就给时代带来了新的审美震撼,彻底扭转了历经元明以来山水画萎靡柔弱的格局。在新时代的探索风潮影响下,1962年,吕云所《漳河畔》太行风情系列作品率先把艺术的视角转向了太行山; 1967年刘书民的《红旗渠》组画,把太行山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及艺术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大众进一步认识了太行的雄姿与风貌。20世纪八十年代,中西文化大碰撞,对中国现代美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国当代山水画的范式结合运用制作构成等西方艺术形式语汇,走向新写实主义;同时回归传统,以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入山水画的构建中。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贾又福的《太行丰碑》和吕云所的《夜走太行》又以全新的风貌,重新解读并重新界定了太行山作为山水画艺术中文化符号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以太行山作为山水画的图式母体,试图通过其雄伟的形象,去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宏伟博大的山水画模式与风格,这引发了美术界对太行山的普遍关注。之后,不少美院组织师生到太行山采风,建立创作基地。大批优秀画家们以太行山为艺术范本,从写生入手,追求博大浑厚的美和质朴的生活意趣,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笔墨,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艺术语言,解读太行,也基本上能代表了当代山水画艺术的变革与轨迹。艺术评论家李琰分析说:“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积淀下的太行精神和太行山的自然美景,成为画家对'崇高美’追求的代表……北派画太行,注重气势、力道,可以说是气脉、符号有余,但生动不足。南派画太行呢,可以说是生动、细腻有余,但力度不够。”

近日于宋庄纷繁的活动中,笔者偶然结识了山西著名山水画家孟多昕先生。观其画作,耳目为之一新,心灵为之一震。以至徘徊良久,不能移步。及至与画家本人言谈片刻,颇有相识相见恨晚之感。孟多昕先生尊奉太行山为造化之师,落笔豪奢,渍染生香,意象取舍自如,造势适度开张,浑厚大气与灵秀细腻并重,意境幽远与宏阔苍茫相兼。濡满纸云烟,积非恍然成是,葳蕤似养胸中浩然清气,氤氳若著凛凛华章。以其独特的写意语言风格诠解了一己生命对于自然、人生和历史的心仪和崇尚。

(孟多昕作品3)

孟多昕先生之所以能够在太行山水画方面取得如此成就,源于其孜孜不懈的探索精神,源于其从容恬淡、看破名利的自然心态,更源于他对太行精神的独特体悟和心仪。上世纪1951年9月,孟多昕生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上,打小放羊,捡牛粪,摸爬滚打。小学时钟情写字画画。十年“文革”学业中断,他不得不回家务农。然而,每每农忙间隙,总会见他拿着小本子,痴心画画儿,画牧民、画马、画蒙古包、画草原……速写本从不离身。从来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儿童时期的热爱,直接影响了四十岁以前的孟多昕的绘画题材的选择:牧民、牧马、毡房等草原风情……风雪塞途,野狼出没,已然少年老成的孟多昕不管不顾,无惧无畏,常常徒步三十里外的县城,悉心美术老师要子璃求教。如斯艰辛多少年,似乎皇天不负一个孩子的梦想,少年孟多昕一朝跨进了内蒙古师范学院(现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大门,从此有幸师从著名画家妥木斯、张扬诸先生。亦似乎天遂人愿,自此受到了系统正规的基本功训练。1975年1月,孟多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二连浩特,从事美术教学工作。1980年调到山西长治师范学院工作,投身教学一干就是25年。其间,一面展开教学探索,一面潜心水彩创作。早年,孟多昕先生最擅长水彩,其次油画,曾创作过60米长的巨幅油画《太行山大峡谷》……千禧龙年,他调入长治市文联,担任长治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自此,主要精力更是耽于水彩画创作。若干作品于国内外大型展览赛事中屡屡参展和获奖。2003年之春,对于孟多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山西画院画家到太行山大峡谷写生,遂邀孟多昕一同前往。然而陪同月余,孟多昕却终日默默不语,面对各位画家的水墨写生,似乎有所会心,似乎觅到了多年来自己梦寐以求的“融中西于一图”的突破点,于是兴致勃勃地尝试着用水墨方法融和水彩意味来作画,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水墨山水创作的漫漫长途。为着深入研究学习,2006年秋,他毅然进入北京荣宝斋画院宋雨桂高研班学习,承蒙宋雨贵、冯远、程大利、范扬等名师亲授,渐次临摹范宽、李唐、沈周、石涛、董其昌等名家原大作品,拓宽了视野,增强了信心。之后,作为中央美院胡伟工作室访问学者……京华交游十年,以一个蒙童般的心智,谦虚为上,学习为主。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水墨山水画创作母体——太行山,大半生生活在太行,太行的沟壑秋色,太行的日暮春烟,太行的瀑水烟岚,太行的峰峦台壁,一山一石,一水一溪,一草一木,无不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这慈父一样伟岸的山峦,这慈母一样的水流,难道不足以托付终身么?难道不足以寄托自己的灵魂么?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今若此,如父也如母,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追求的、应该皈依的“佛祖”么?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太行”却在“烟云飘渺”处。

(孟多昕作品4)

于是,他决然放弃在京城画院的安逸,回归并从此沉潜于第二故乡——上党。再次走入太行山,无论对景写生,还是蜗居创作。像沙弥了悟似的,顿时少了许多挂碍。2011年12月,北京宋庄,“风驰云动,孟多昕中国水墨水彩画展”开展,反映强烈,好评如潮。画展以汇报的角度,确立了他绘画的风格——诗意而简淡的色彩,潜意识的空间构成以及原生态的生命特质。作品广泛借鉴西画元素,融汇东方水墨韵味,着意突破传统笔墨程式,表现手法更加流畅、自然和丰富多样,移形换影,充分凸显了画家灵慧大胆的前瞻性和现代性。

*(孟多昕作品5)

其实,孟先生的写意山水画不伦不类,有人说是国画,有人说是水彩,更有人说是水墨水彩。我的意思是,此间风月难知,只好留待读者,留待后人评说。不过从专业的视点来看,每一幅画似乎都那样的别具一格,那样的浑然耐看,或色调高雅,或神韵悠然,或气势凌云,或意趣天真,无不从母体太行迁化形象,意态万芳,气质俱美。孟多昕的太行山水画有一种大美。近观,层峦垒嶂,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会楚烟,高木接天壤,山长水更远。那空灵飘逸的意境,能瞬间把人的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虚幻境界,居然感觉自己能与高山共仰止,与白云同翻腾。远赏,袅袅飘出的云烟仿佛从悠悠的远古飘来,幽远、玄虚、绵绵不绝……此时此景,天地纵然黑白,犹有碧水轻漾;六合纵然混沌,犹有太行柱其间。仙山梦云绕烟村,流水薄雾罩巉岩。这种大美是荃外之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韵外之致,观者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述,只能静观默察,澄怀味象。

(孟多昕作品6)

孟多昕用精到笔墨,对太行作了精彩诠释。他的画风有三大特点:一是浑厚与灵秀并重。大多数画家注意了太行山的雄伟壮丽,没有发现其灵秀,这种灵秀用传统的水墨画法无法充分体现,因此孟多昕把水彩画的技法融进来,强调水、墨、彩交融一体的韵味,画出了朦胧的意境。二是虚实结合,画面完整。整个画面看起来虚幻缥缈,但局部精致精美,余味不尽,百看不厌。三是大气生动,画面鲜活如初,气韵生动传神。孟多昕在太行山山水画创作上不仅解决了“画什么”,而是解决了“怎么画”,这涉及到绘画语言类型、样式与品质等多种因素,甚至带动形式的实验笔墨语言的变化与形式的探索,实际则呈现出了画家的现代审美意识和丰富精神的内涵。

(孟多昕照片)

画家孟多昕,是一位长期注重生活体验,苦苦追寻艺术真谛,不懈构筑美丽艺术殿堂的虔诚探索者。他以极富个性的语言系统赋予了太行山山水画天籁般的诗境意蕴,使其作品成为当代人心灵的诗意栖居。他的山水画艺术将在太行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当今画坛上一个新亮点和新景观。

——2012年12月写于北京通州甘泉斋

(作者系《作家报》副总编,专业作家、艺术评论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