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家必学画理 五代后梁·荆浩《山水赋》

(图为五代 荆浩 匡庐图)

五代后梁·荆浩撰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此其格也。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高与云齐;远水无波,隐隐似眉。此其式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分三面,路看两蹊,树看顶宁页,水看岸基。此其法也。

凡画山水,尖峭者峰,平夷者崖,有穴者岫,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路者壑,两山夹水者涧。水注者溪,泉通者谷。路下小土山者坡,极目而平者阪。若能辨乎此,则粗知山水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揖拱,列群岫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要回抱,寺观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宜置。有路处人行,无路处林木。岸绝处古渡,山绝处荒村,水阔处征帆,林密处店舍。悬崖古木,根露而藤缠;临流怪石,嵌空而水痕。

凡做林木,远则疏平,近则森密。有叶者枝柔,无叶者枝硬。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于土者修长而茎直,生于石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春景则雾锁烟笼,树林隐隐,远水拖蓝,山色堆青;夏景则林木蔽天,绿芜平阪,依云瀑布,行人羽扇,近水幽亭;秋景则水天一色,簌簌疏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即地为雪,水浅沙平,冻云匝地,酒旗孤村,渔舟倚岸,樵者负薪。

风雨则不分天地,难辨东西,行人伞立,渔父蓑衣。有风无雨,枝叶斜披;有雨无风,枝叶下垂。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霭依稀,山光浅翠,网晒斜晖。晓景则千山欲曙,轻雾霏霏,朦胧残月,气象熹微。暮景则山衔落日,犬吠疏篱,僧投远寺。帆卸江湄,行人归急,半掩柴扉。或烟斜雾横,或远岫云归。或秋江古渡,或荒冢断碑。或洞庭春色,或潇湘雾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笔法布置,更在临时。山行不得重犯,树头不得整齐。树借山以为骨,山借树以为衣。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要见树之光辉。若能留心于此,顿意会于元微。

意懒石不硬,心怯水不坚。笔尖树不老,墨浓云不轻。

作者簡介

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河内沁水(今山西省沁水县)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9世纪至10世纪上半叶。荆浩工诗文,通经史。因唐末、五代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他遂绝意仕进,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据其所著《笔法记》记载,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佳胜,有无数的古松“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使他为之惊异,遂携带纸笔,进行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他擅长画山水树石,是与他隐居深山的生活和师法造化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他也能画壁画,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还曾在后梁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双林寺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颇受称誉。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荆浩的山水画传世作品仅有《匡庐图》。画上宋人原题为“荆浩真迹神品”。后因元代柯九思在画上题诗,发挥想像,其中有“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之句,此后鉴藏家遂径以“匡庐”命之,实则未必是作者原意。

据宋人记载,荆浩曾撰有《山水诀》1卷,为宫廷秘阁所藏。现今流传的《笔法记》(宋代陈振孙《书录解题》中称此文为《山水受笔法》,明代王世贞编《王氏画苑》中又注明“一名《画山水录》)一直相传为荆浩所著。

(0)

相关推荐

  • 荆浩和《匡芦图》

    荆浩,字浩然,活动于唐朝末年和五代后梁时期,早年间在唐朝担任小官,晚年因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洪谷中,号洪谷子. 荆浩山水师从张璪,张璪继承了王维的水墨画风,擅长画松石,提出了"外师造化,中 ...

  •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 ...

  • 山水画家必学画理

    作者:四书章句集注 (图为五代 荆浩 匡庐图) 山水赋 五代后梁·荆浩撰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此其格也.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高与云齐:远水无波,隐隐似眉.此其式也. ...

  • 巨然-五代后梁画家,僧人

    五代 巨然 秋山问道图 绢本墨笔 165.2×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主峰居中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此图上部一峰高耸云霄,中部两山合抱,山麓溪 ...

  • 探秘北京古书院   第一所书院诞生于五代后梁

    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的前身为清代金台书院,基本保留了当年书院的建筑和格局.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又出现了书院的身影,很多都市白领在闲暇时间到书院读书学习.这些书院与古代 ...

  • 刘松岩《唐宋元传统山水画技法讲座》第二讲:五代后梁关仝画法

    刘松岩《唐宋元传统山水画技法讲座》第二讲:五代后梁关仝画法

  • 辽南山水画家---李成学

    山水画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学层面的高度概括,在当今画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李成学先生善学,而肯能请教,是位诚实做人.勤垦为学问的画家,自幼爱好美术,他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 ...

  • 五代——后梁

    梁 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唐哀帝禅位与朱温,国号梁,年号开平. 国号 朱温建立的政权国号为梁,为将其与南朝的萧氏梁朝加以区别史称后梁. 后梁皇帝 梁太祖朱温: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 ...

  • 男人必学 35岁后性生活的5个技巧

    男人必学35岁后性生活的5个技巧 1.尝试创新 夫妻年龄增长后,互相了解增多,由于彼此的熟悉和信赖,不再羞于讨论如何获得更满意的性生活.不妨学会用新的方法.新的观点解决旧问题,比如夫妻同浴等等. 2. ...

  • 山水画家孙学军:深植传统,追寻山水画之道

    孙学军,号,半亩斋.生于山东省潍坊市,师从著名金石书画家陈寿荣先生.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潍坊市同人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随缘书画院副秘书长.山东省东方辰龙书画院院士. ...

  • 山水画家 陈学良横幅山水大画欣赏

    原文地址:山水画家 陈学良横幅山水大画欣赏作者:电话卡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