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熏陶,彰显诗歌教学的魅力
二年级语文下(部编版)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安排了一首古诗《悯农》(其一),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准“悯”“绅”“粟”,能从诗中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即可。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很容易达成目标,我在讲授完前面的内容后,对此作了课时调整,将此首诗单独列出来进行讲解,旨在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进而进行情感熏陶。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如此教学定位,我想,是完全有必要的。
上课铃声响了。
师:同学们,打开书,看到“日积月累”部分(学生开始朗读)
师:关上书,能背诵吗?
生:会背。
师:好,现在一起背诵。
(学生开始背诵)
师:你们这是在背诵古诗吗?完全是在唱读。
(生笑)
师:你们还笑?这样不行的,我现在抽学生背诵。
(分别抽五个学生背诵,教师一一进行点评。)
师:好的,现在一起背诵前两句诗。
(学生背诵,教师板书:春种 秋收)
师: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
生1:春天种一粒粒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师:不错,诗的意思是说,春天种下了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粮食,由此看来,当时的气候很好,风调雨顺哦。谁来接着朗读第三句诗并说说意思?
生2:“四海无闲田”,它的意思是说,到处的田都种下了种子。
师:你的意思是农民伯伯种的种子多,对吧。四海什么意思?闲田什么意思?
生2:四海,就是到处的意思;闲田,就是闲置的田。
师:聪明。第三句诗意是农民伯伯耕种的田很多,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收到的粮食也一定?
生:很多。
师:同学们,想一想,春天,农民伯伯种下种子,到了秋天,就收获了粮食,而且,他们种了很多的田,种植面积很大,自然就会收获很多的粮食。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丰收的景象吧。好,现在,你们把前三句诗再朗读一遍吧。
(学生朗读,教师在之前的板书里加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春种 秋收 ?)
师:同学们,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等到了丰收时节,他们看着自己通过自己劳动而丰收的果实,一定特别高兴吧。对吗?
(学生摇头)
师:你们为什么摇头呢?不同意我的观点吗?
生3:因为他们并没有吃饱,还是被饿死了。(声音有些低沉)
师:哪一句诗写的农民伯伯被饿死了?
(学生齐背)
师:这样朗读的语气不行,既然辛苦的农民伯伯被饿死了,我们应该怀着怎么样的心情去读最后一句诗?
生4:同情的心情,悲痛的心。
师:嗯。现在你先读一遍,然后,同学们齐读这句诗。
(学生再次朗读,感情比较到位。)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谈到了丰收的场景,现在,我们在讨论农民伯伯饿死的现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他们的粮食去了哪里?(教师指着黑板上的问号。)谁来告诉我?
生5:他们的粮食被政府没收了。
生6:可能是被强盗偷了。
生7:虽然他们种得多,不一定能收获那么多,所以,不够吃,才饿死了。
……
学生展开想象,说出了很多种理由。
师:同学们,诗中的情形前后形成了对比,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合理的分配的,也就是说,农民伯伯成天劳动,最后,他们不一定能享受劳动果实。诗人正是怀着对农民伯伯深切的同情之心(边说,边板书:同情之心),才写成这首诗《悯农》。现在,请你们看书上的插图,调整一下情绪,跟随诗人一起,怀着对农民伯伯深切的同情之心,再次深情地朗读全诗吧。
(学生深情朗读,我一边聆听,一边观察。很明显,我发现,有的学生读着读着,眼里含着泪花。)
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室里,同学们并没有停下来,继续深情朗读。
诗歌教学,需要情感熏陶,才能彰显诗歌教学的魅力。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及时代背景走向诗歌深处,学生就会走进带有温度的诗句里,深入地体会作者想要通过诗句表达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