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懂清代玉器才是高手
从历史上看,清军入关已一百余年,经历了康、乾盛世,人口滋长,经济发展,城市繁华,社会安定,玉器生产蓬勃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完全具备了。其次,造办处玉作、如意馆以及北京城、苏州专诸巷名工荟萃,造诣高超,发展玉器生产的技术条件也完全具备了。
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治玉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清时期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日臻密切,炉、薰、瓶、鼎、簋等仿古造型的玉器层出不穷。玉质的茶酒具非常盛行。文人在书斋作画、书写,往往也用玉来做笔洗、水注、笔筒、墨床、镇纸、臂搁等文具,或以玉器装饰陈设。由于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
清代玉器的真伪鉴定难度,要比高古玉的识别难度大的多。原因是有很多清代玉器没有入过土,因此玉器的整体效果上没有入土必有的各种特征。有些既便入土,但不超过三五百年的地下埋藏,对玉器的侵蚀并不严重,特征也不十分明显。
清代玉器的图案跟过去不同的地方就是用一幅画来做图案,以前的表现往往都容易图案化的,清代的是把画,一幅整画移到玉器上。
清代玉器蓬勃发展的物质条件,及其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越的技术力量,奠定了玉器手工业空 前发展的牢固基础。
传世玉的表面无论是收藏或是把玩盘带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氧化现象,人们称为“包浆”。由于玉器玉质结构的不同,在玉质疏松处表面产生一些饭碜和豆花状白化现象,这也是沁色沁入的最 佳切入点,俗称“沁门”。也就是因为玉质材料疏密的不同,所以反映在器物表面的折射光也会不相径庭。
玉器中的人物造型与图纹,由于其材料小,不易表现,所以远不如其他质地的雕塑品那样浑厚而有气势,然而它却又常以小巧精美而取胜。如果注意积累各种有关资料,认真加以分析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各个时期的风俗习尚,同时按照时代顺序,排比探寻一下各时期人物造型的特点,找出规律,对我们的鉴定也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