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育学之柏拉图的山洞
四、柏拉图的山洞
柏拉图的名声之大让对其一无所知的人也不好意思承认仅仅知道他的名字。“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人会脱口而出,误以为他是情感问题的专家了。“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学说的注脚!”有人这样评价他。怎么样,你是不是立即肃然起敬。
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即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这方面,他比自己的老师强的多。他的老师一天到晚在广场闲逛,逮着机会就跟人抬杠,弄得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有一天,柏拉图对他的学生说:你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为幻象,不可信。还存在着一个真实的世界。学生们惊呆了,怎么可能呢,世界明明就在眼前嘛,活蹦乱跳的,有声有色的,怎么是幻象?真实的世界在哪里、如何才能到达?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这一点,柏拉图设计了一个山洞的比喻:
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片虚无。他不得不回到洞内,但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这是个非要有意思的隐喻。究竟要说明什么,困扰了人类两千多年。因为任何一种解释都可能是墙壁上的幻影,不过是从一个山洞进入到另一个山洞。
但是,他的教育学意蕴却是明显的。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思考教育的使命——是把人带出山洞,还是把人禁锢在山洞里?时至今日,这依然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更需要教育者深入反思的是:自己是否还待在山洞里,或是到洞外去了一趟,还没看清阳光下的真实世界,就又跑回了山洞里。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守着山洞有更多的实惠。
柏拉图的山洞寓言出自他的《理想国》这本书。我曾和一位校长共读,他一直怀揣着振兴的梦想。不仅仅适应现实,更要拥抱理想,这才是教育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