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有不少《夷坚志》故事提到了“异境界”,似乎在某些名山里都存在着“异境界”的入口,这还是挺令人着迷的,也许那是真的。
安昌期,昭州恭城人,少举进士。皇祐中,朝廷平侬智高,推恩二广,凡进士曾试礼部者,皆特试于廷,昌期因是得横州永定尉。
以事去官,遂不复仕,独与小童游广东,放浪山水间。同年曲江胡濬,为惠州海丰令,昌期往过之,留甚久。杯酒间多为嬉戏小技,娱悦坐人。尝结纸数纽,覆而咒之,良久,器遂动,徐徐启之,皆为鼠矣,咀嚼举动如真。复覆之,则依然结纸也。时采山药,嚼而吐之,以示人,津著药上,皆如胶饴。或通夕不寐,指其童曰:“勿轻此童,它日与吾偕隐。”
治平二年,游清远峡山寺,谓僧曰:“久闻山中有和光洞,故来游。”遂与童俱往,数日不返。僧疑为虎所食,遍求之,无所见。于洞前石壁上得诗曰: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安昌期是昭州恭城(现名同,现属桂林地区)人,他年轻时中举,参加过进士考试。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年),朝廷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因为此事,给了两广的读书人一个恩惠政策:凡是曾经参加过省试的举子(不论是否奏名),都可以特准直接参加廷试,安昌期因此得到横州永定县(现广西横县一带)尉的职务。后来,他因为别的事情离职,就不再做官了,独自带着小童游览广东(广南东路,大致是现在的广东省),放浪山水之间。有个与他同年的进士——曲江(陕西西安一带)人胡濬,正做惠州海丰县令,安昌期到他那里拜访,在那儿住了很久。有时在酒席之间,为了娱乐众人,他喜欢变小戏法。有一回,他用纸打结做了不少小手工,用器皿盖上后念咒,很长时间过去,器皿在动,慢慢打开,原来的纸手工竟然都变成了小老鼠,老鼠的咀嚼和动作都像是真的,他把器皿盖上,再打开,人们发现:下边还是那些纸艺;有人从山上采药来,经过他咀嚼,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人们看到有津液附著在草药上,像是胶状软糖;有时候,安昌期整夜不睡觉,指着他的小童子跟人说:“可不要轻视这个小孩啊,未来他会跟我一起归隐。”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安昌期游览清远(广东地名)峡山寺,跟寺里的僧人说:“我老早就听说过这山里有个和光洞,所以专门来看看。”他带着那小童子一起去看和光洞,很多天也没回来。僧众怀疑他们被虎吃了,四处寻访,都没发现。最后在和光洞前的石壁上得到一首诗:“蕙帐将辞去,猿猱不忍啼。琴书自为乐,朋友孰相携。丹灶非无药,青云别有梯。峡山余暂隐,人莫拟夷齐。”(简释+点评:“蕙帐”可以理解为世间美好的生活,说我要离开世间、告别红尘的时候,身边的猿猴都不忍心叫了。这说明安昌期要归隐这件事儿,动物们都知道,他们彼此心有灵犀。我归隐的时候带着琴和书并以此为乐,身边没有朋友,就带了一个小童子。炼外丹不是我想要的。我有另外的修行方法。我就是在峡山这里暂时归隐。人们啊,请你们不要把我看作是伯夷叔齐那样的人物;伯夷叔齐,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他们是前朝皇帝的臣子,现在改朝换代了,因为政见不同避世。安昌期的意思,他认为他的归隐与政治无关,他是比伯夷叔齐要高的归隐,这是一种生命级别的提升)在诗的后面,他自题道:“前横州永定县尉安昌期笔(写的)。”(这故事是峡山寺的僧人说的。)【祥宏点评】:礼部试,就是省试,也叫南宫试、春闱;昭州,是现在的广西平乐。恭城,这地名现在还有;侬智高,广西壮族,他领导的起义最后被朝廷平定,这是北宋比较大的内乱之一;二广,广南东西路,就是大致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在宋代不少时期,通过了省试,也就是奏名了,到了殿试环节刷下来的很少。就是说,如果省试奏名可以认同就有了功名;横州,指现在的广西横县,横州的州治就在永定县;惠州海丰,广东地名,现名同;峡山寺,另有故事讲到这里(《峡山松》)。和光洞也是真实地名,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曾经以诗歌吟咏过这里;炼外丹,道家修炼的一种追求,相对于炼内丹。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6-《夷坚志》中的“异人事件”-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