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的孔子印象
孔子印象,100个人会有101种答案。
对文人来说,孔子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知道他是山东曲阜人,知道他被尊为儒家圣人,知道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道他周游列国,还知道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及那句流传甚广的“有朋自远方来……”
中原学府里也有一段关于孔子的畅所欲言。
一、中文老师“戏说生平”
关键字:《大学语文》讲师 李珞珈 史料+笑料 鲜活生动 过耳不忘
“孔子,出身贵族,父亲叫叔梁纥——搞不清楚他爸为什么不姓孔——孔子出生,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母亲颜氏还不满二十,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是'野合’而生。”李老师停顿了一下,似乎是为了配合大家不怀好意的嬉笑。“据说,颜氏在去尼山祈祷神灵之后怀的孕,而且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凹下一块,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大家知道中国文化中,'仲’表示排行老二,伯、仲、叔、季。”
李老师亦庄亦谐的言谈中,不知不觉已经涵盖了古典文化常识,我就知道,他高大伟岸的身材一定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崇高。
“孔子三岁死了父亲,十七岁又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大概就是什么什么“胡同”什么什么“街道”之意。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鲁国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名叫鲤,号伯鱼。
“孔子年轻时做过小官,一回是当'乘田’,管牛羊的。另一回是当'委吏’,就是一种会计工作。所以,孔子后来和学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很爱好学习,自我评价'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到三十岁,已经精通六艺,涉猎群书,逐渐开始收徒教学,同时参与政治。孔子前后共有学生3000多人,其中优秀毕业生72人。教育学生和从事政治活动,是孔子一生的两件大事。
“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鲁国内乱,孔子到了齐国,受到齐国国君器重,但遭人嫉妒,未得重用,只是器重。随后回国做官,直到50多岁才开始高升,一直做到执掌全国治安司法的大司寇,'人气很旺’。差一点儿做到'代理宰相’,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颠峰。但后来因为政见不同,遭到排挤和冷落,56岁那年,孔子十分伤心地离开故国,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的生涯,辗转反侧的奔走迁徙中,孔子可谓九死一生,屡遭追杀……”大家倒吸一口冷气,“有一次为了躲避追杀,孔子带着随从的学生好几百人,一口气从今天的新乡跑到新郑,跑了将近200里!五六十岁的孔子,身手相当矫健……”
李老师讲孔子生平,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他诙谐幽默声情并茂的语言里,一位有血有肉有取舍有爱憎的孔子跃然眼前,十分亲切。
那天,我终于告诉李老师,当年是多么喜欢听他的《大学语文》、多么喜欢听他讲孔子。李老师欣然一笑:“讲得轻松了一些,为了让你们印象深刻嘛!”
现在看来,他的“目的”达到了……
二、心理老师“以人为本”
关键字:《心理学》教授 周正 大道+务实 和谐人性 受用终生
稳居财院“四大才子”之首十年有余的周正教授,赋予《论语》一种独特的气质,若没有这个角度的诠释,孔子他老人家一定会很遗憾,我们也是。
子曰:“生而知之谓之上,学而知之谓之中。”孔子说,你天性当中本来就有的天赋,是最上等的能力;“学而知之”的,只是一般能力。与《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如出一辙,都讲以人为本、彰扬天性。
孔子以人为本,所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真正说到做到,才有《论语》中最感人的一幕: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以人为本的人总是希望人过得好,从最低的生活保障开始: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来到卫国,看到卫国人很多,随口说:“卫国人多啊!”随从的学生问:“人多了,应该怎样对待?”孔子就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又问:“富了以后呢?”答:“让他们受教育。”
这是孔子最著名的“庶”“富”“教”理论——“富”作为第一目标,不富不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而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人就要教育、首先是教育。
从以人为本的核心出发,孔子倡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角色定位、重视现在;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立己立人、和谐交际;言传身教“见贤思齐”“君子不器”的修身养性、灵活变通;坚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当让则让、该争必争……等等等等。
当然,“以人为本”的“人”也包括自己,孔子虽“有教无类”,却须“自行束脩以上”,才“未尝无诲也”。脩,是干肉或者腊肉,古时候弟子求学送与老师的学费。这样做似乎不高尚,却人性、理性——让交不起学费的人受教育,对学生是惩罚,于老师亦是不厚道。
教育,从做人开始。周教授说。
三、会计老师妙批“汗青”
关键字:委吏 汗青 会计名言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伟大的会计。”听着专业课老师近似杜撰的讲解,顿觉孔子亲切了好多。
“孔子年轻时,大贵族季氏执掌鲁国大权,孔子就是在季氏的手下当了主管仓库会计的小官吏——'委吏’”老师的眼神里颇有几分沾了点儿名人雅光的自豪感。“那时候的会计没有分工牵制一说,孔子凡事都得自己动手。孔子就用小刀在竹简上记账。刀子刻在青竹片上,竹片直冒水,像流汗一样,故名'汗青’。”
原来,汗青就是账本啊,想必“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源于此了。
老师的声音继续:“那时候的会计虽然简单,但孔子却很投入。他守库房、记数码、划记号、监督各项财务出入,瞧,我们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是自古有之啊!”
“做会计的关键是什么呢?”老师认真地看着我们,“孔子也有过这样的思考,他说:'会计,当而已矣。’真是高度凝练——一个'当’字,使会计的真实性与中立性两性合一。他的门徒把这句话刻在'汗青’上,于是,会计界便有了一句名人名言。”
四、管理老师“树大招风”
关键字:《管理学》专家 史璞 “没有个性便没有价值”
有“才子”的大学总是有活力、有诗意的,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感觉到很舒服,大道、务实、幽默,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组优美的组合,欣欣向荣。
史璞老师也是财院“四大才子”,他讲授的《管理学》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在社会上更是声名远扬。
他也讲孔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温和、和解,不苟同。用我的话说:君子决不苟同,也不会苟同。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存价值。大家都知道,树大——?”
“招风。”
“树大招风,对,——说'树大招风’,什么意思?”
“不好。”
史老师不置可否,转身在黑板上画了四棵树:一棵小树冠浅根系、一棵大树冠浅根系、一棵大树冠 大根系、一棵小树冠大根系。(可配简笔画插图)
“'树大招风’的是哪个?”
“大树冠的两棵。”
“那么它们都怕风吗?”
“大树冠大根系那个不怕!”大家恍然有所悟。
“招风又不怕风,是什么感觉?”
“爽!!”真的,真爽!
……
“怕'招风’,就不长大树冠,这是违反自然进化规律的。我讲企业形象设计,要你们首先将自己形象的个性化、差异化展示出来,否则就不用来听我的课。”
《论语》中的“和而不同”,不能没有史老师这一讲。
五、学生我读他肃然起敬
关键字:人性 故事 体会 深思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曾经读过两篇有关孔子的故事:
鲁国法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赎回被邻国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颁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了人,却不接受奖金。孔子知道后就骂他说:“你错了!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博取虚名,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大都是穷人,你开了恶例,使大家觉得赎人受赏是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愿意赎人?从此赎人的风气,只怕要渐渐消失了!”
书里又说:子路有一次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头牛为谢,子路收了。孔子听说后,则大加赞赏。
作者有一段很引人深思的话:“若所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所行虽似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又说:“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分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都亟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所重视的“合理化”,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在心中对孔子肃然起敬,重读《论语》,再没有冷冰冰的说教的感觉了;孔子的形象,被这些入眼的逸事充耳的听闻丰富起来。
有一便有二:
宰我是个聪明调皮的学生,口才也好,他问老师:“仁者会不会跳到井里去救人?”他是存心刁难老师——您老人家不是成天教育我们要做仁人嘛,救人总是应该的吧,我倒看看您是不是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孔子很干脆地回答他:“仁人可不是大笨蛋呀!”
问得聪明,答得也妙。
一生二,二生三: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湖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笑道:“好,好,好。”
三个“好”字,风情万种,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个定律,这些故事引发的思考,一发不可收。《论语》开篇有一句讲“君子务本”,大道至简。
我感觉,一座没有大师来诠释《论语》的学府是一座没有灵魂的校园。就思想与理念而言,它很可能成为吸引人才与文化的媒体,造福这座大学和它的学子,而逐步地使它成为一座世界名校也未可知。
zzxl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