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役背景下,军人家庭能承受吗?军嫂会支持吗?
作者:敲竹听风
文中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归在家乡。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孝敬父母任劳任怨,你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我肩负着全家的重任,你在保卫国家安全。祖国昌盛有你的贡献,也有我的贡献”……每当唱起这首歌,人们总能想起军恋的深情,和军嫂的不易。
然而,35年之前唱出的这首歌,却日益受到时代与现实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姑娘进入军嫂队伍,越来越丰富的家庭与感情生活需要,均在叩问着一个事实:都是父母所养,也并不别人缺斤短两,凭什么就因为嫁给了军人,就只能眼看着别人花前月下,而自己就只能形影相吊、任劳任怨、肩起所有的家庭重担?
套句流行话,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转化,军属的生活却越来越滑向不平衡不充分的下端,军属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沉,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
年初收到职业化“大礼包”之后,许多官兵除了对延长到暂时看不到头的服役年限感到扎心,更为揪心的是不知该如何向那千里盼郎归的家属开口。“家回不去了,另找别人过吧”,虽然只是一句牢骚怪话,却反映出背后较为现实和突出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同样影响军心和长期服役稳定性,不可不察,不可不未雨绸缪。
矛盾之一:夫妻生活成为“冷山”,军婚稳定受到挑战。
以前,军人的家庭生活往往被形容为“牛郎织女”,既强调“金风玉露一相逢”,也强调“更胜却人间无数。”每次别离都能加深感情,每次相聚都相当于一种仪式。
然而时代变化了,一方面,长相厮守已从婚姻的目标变成婚姻的根基。家庭的特有温暖、夫妻的相互扶持,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成了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幸福基础。
据说,某位在帝都从业的军人相亲数十次均以失败而告终,起初是因为没有帝都户口,然后是因为帝都房子,等户口房子都有后,姑娘们说了实话:“你没有时间!”
高铁和互联网时代,时间成了越来越值钱的东西,也成了大家越来越看重的东西。红袖添香也好,共剪窗烛也好,在相亲相爱简化成一连串的“在一起”的年代,不能在一起的感觉真的是很难接受的。
另一方面,军人夫妻的单向服从越来越让人难以承受。军嫂在部队一直被叫成“家属”,某某人的家属,既表明这个人属于家,也表明这个人的从属地位。“个人的事再大都是小事,部队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这种口号用于自律显得高风亮节,但若被当成纪律并强加于家庭往往就显得不通人情、不富人性。
一位战友讲起他为什么下了狠心选择放弃一切复员的原因,只因假期没满时就被单位用种种理由召回,而当他向伤心欲绝的孩子解释并承诺下次绝不这样时,孩子尖声叫到:“你对这个家说的话,什么时候算数过!”
还一方面,长期分居带来的心理隔阂和习惯差异,也极大地冲击着对随军、转业、退休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人发现,军官转业回到家中的前两三年内,是离婚率最高的一段时间,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曾经被距离阻隔的矛盾,突然在朝夕相处之中得到暴露和放大。
一名曾经的军嫂在讲述她与自主择业的前夫离婚原因之时说到:他在部队当了这么多年的“爷”,习惯了,可我需要的是一个爱自己的、肯为我付出的男人,不是一个需要不停供着、要我自己不断付出的“爷”。
矛盾之二:孩子教育成为“金山”,军人家庭缺乏条件。
此生已如此,唯愿孩子不再走老路。几乎所有家庭都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子女教育至少需要两个要件:一是金钱,二是时间,这些对军人家庭来说,都缺乏足够的条件。当然,还有一条高级要求是陪伴,这个更几乎是奢望而不可能实现。
首先,经费开支是个大问题。想上好学区,每平方数十万的老楼必须要;想有好成绩,每节课数千元的辅导课必须上。教育支出,与教育质量呈正比的指数关系上涨。而军人却只有一份死工资,既不能去参与各种经营,也没有时间去争取其他收入,就算想在孩子教育上多投点钱,还有房贷、养老方面掣肘。
其次,家庭辅导是个新问题。现代教育讲究“家校共育”,对家长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军人基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情况下,既当爹又当妈成了很多军嫂的无奈选择,她们要面对的主要压力,一是时间上不允许,二是孩子也不怎么听话。除了工作,家庭事务、公公婆婆都要管,哪里有那么多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时间;就算好不容易腾出空来,可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类似于单亲家庭条件下成长的军娃,叛逆期的辅导会面临什么状况,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再次,频繁换学校也是个老问题。曾经有次参加儿子家长会,一名家长满含酸意地攻击军人小孩加分问题,当我把儿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开具的转学单排满讲台时,他才没话说了。每当亲朋好友们感叹我对孩子太宽容时,我都忍不住要讲,对一个打小起就跋涉于数个不同省份随军幼儿园、乡村小学、乡镇中学之间的孩子,你还能对他提什么要求呢?
更不要说,教育改革之后,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地市的教材、大纲都不一样。你让军嫂们如何敢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献完青春献一生,献完自己献子孙,对军人来讲是一种崇高的选择,对军嫂来说却是一种锥心的痛楚。
矛盾之三:父母养老成为“泰山”,军人家庭无力承担。
养老之重,“或重于泰山”。养儿防老,是中国社会和家庭的传统。当前官兵的主体,是80后与90后,他们当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对夫妻至少要赡养4个老人,一旦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有点情况,而家中又长年少一个人,就很难支撑了。
当前百姓人家的养老,主要还不是经济上的问题,而是人力上的问题。一旦老人有病有灾了,很多都靠大家庭人多来分担。一堆兄弟姐妹,成亲后有一群姐夫、妹夫、小姑子、大姨子时,少一个人并没有什么。可军人家庭很多是长年家里只有女方一个人,遇到问题几乎相当于少了一半的社会关系,这种压力,军嫂瘦弱的肩膀实在难以承受。
以上说的是力量的差距。再来说说情感上的难度。孝指孝敬、孝顺,本身就包含着尊重和顺从的意思,就包含着情感上的交流和付出。军人的家庭,不仅是两家合成一家,而且是一家只有一人来承担,这种感情冲突和情感纠结,让人难以想像。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人间苦痛,对于军人来说尤显得无奈。即使是军嫂足够贤惠、孝顺,但它能够代替军人亲自服侍膝前、养老送终吗?恐怕是永远难以心安的。
解决的办法只有两个:要么军人的父母做出牺牲,独自在乡下或者老房子自己生活,不要去打扰儿子儿媳;要么军人的妻子做出牺牲,承担双方家庭带来的压力,含辛茹苦扛下所有。而这些现实,恐怕只是想一想都让很多女孩或者女孩家庭扭头就走。
矛盾之四:人际交往成为“关山”,融入社会越来越难。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要想有发展,总是要在各类社会关系之中的。中国传统的通家之好,指的就是两个家庭长期交往建立的深厚感情。感情需要交流和积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感情要从陌生人变成熟人,更需如此。而这,对于军人家庭来讲,却成了一种奢望。
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军人只是从一个岗位调整到另一个岗位,随迁随调的军属,感受到的却是背景离乡。军人到了新岗位之后,从事的还是军事工作。军属面临的却可能是失业、待业、换业、继业等等不同的选择,军娃面临的也是转学的境地。
好不容易和左邻右舍、上级同事混个脸熟,孩子好不容易习惯老师的套路、听懂同学的土语,又搬家了。行万里路或许能好于读万卷书,可至少也要让孩子先学会自己读书吧?
与感情一样,家底也是需要积累的。俗话说,搬家穷三年。当年笔者五年时间完成从基层到团机关、师机关再到军机关的选调,沾沾自喜之余,才发现毕业后所有的工资,都花在买了又被扔的洗衣机、电视机、床头柜上了。而直接分配到省军区直属队的同学,已经用工资在省城买了房子。
没有固定的朋友圈,没有安定的生活圈,没有稳定的增长圈,当军人在不同的岗位之间调整调动时,军属能感受到的却是在不同的地方随机飘荡,而且是没有预警的那一种。
在大家都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身为一名军属却连基本的安全需求都没有,再去奢谈什么爱啊、尊崇啊、自我实现啊,不过是一句空话。军人看上去的确可爱,军属看上去的确光荣,但军属的生活却也真的让人害怕,这是很多姑娘择偶时的心里话。
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选择了这条道路,自然就要承受这条道路带来的风雨考验。这是所有选择军婚的同志都要做好的思想准备。
军人、军属们可以做出重大牺牲,他们也一直在做出牺牲。国家和社会却不能无视他们的牺牲。如同网友说的,你可以享受别人替你负重前行带来的岁月静好,你却不能因为岁月静好而忽视别人的负重前行。
减轻军嫂们的苦难和负重,需要的不是催人泪下的美丽口号,而是解人忧难的具体举措。特别是新政出台、长期服役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其实是等于把改革的一部分代价转移到了军人家庭和军嫂身上,那么为政者就不应无视这些代价,并且应该从无论队伍稳定还是人文关怀的角度,都尽力减少这些免不了的代价,避免不应有的代价。
比如,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倾斜。对于军队内部来讲,当务之急是清理掉那些不讲人性、不合时宜的政策,诸如军人不能在驻地谈恋爱啦(这个已经基本解决,很好),军属不能到驻地打工啦,等等,把军人、军属首先当成人和一般的劳动者来看待。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讲,有效举措就是给予军属真正的政策倾斜。比如,随军调动的军嫂,能安排到相同岗位的就安排到相同岗位,能照顾到轻松一点的事业单位的就照顾到事业单位。不要当成是一种施舍,而要当成是一种补偿,甚至是一种对她们付出的报恩。
再比如,在经济上给予应有的补偿。军队内部已经在努力做了,两地分居费、探亲路费等等都在增加。虽然远远不够,好歹能看到一点心意。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讲,急需改变的是不要把拥军优属当成是一种软性的、居高临下的优待,而要当成是一种必要的支出,是一种至少是平级的补偿。
要么对随军未就业、生活困难或者随调随迁的军人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以解决他们为支持国防事业而受到的损失。要么把对随军随调军属的补偿直接转化为接收军属军娃的税收、财政等优惠,让拥军优属成为一件人人争抢、有利可图的好事,而不仅仅是一件处处提倡、只靠觉悟的好事。
好在,传闻新政之后陆续还会有一些针对军人后院、后代的新举措出台,让我们拭目以待。三天之后就是《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征求意见截止的日子,也希望大家抓紧最后的时间,去积极提出宝贵意见。毕竟,这是一部真正保护军婚、军属权益的法律,提高地位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