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魏启后先生书法的形势合一

毛绒绒和软绵绵 · 2天前

关注

——在魏启后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转眼,魏启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一年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回想与魏老的交往,点点滴滴如在目前。

我是通过吴耀先生认识魏老的。尤其是这第一次见面,我是脸上火辣辣地走出了魏老的家门。

我当时是拿了一张混杂金农和徐生翁意味的书法作品拜见魏老的。心想,魏老这么有个性的书家,见到这样“有个性”的书法,免不了要夸奖几句的。不想,魏老看了后,好长时间没有说话,我的心就开始砰砰直跳。后来,魏老对这路“有个性”的书法进行了直截了当地批评。

魏老说,王羲之以后的书法,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所谓的“正格”,一是所谓的“破格”。“正格”的书法讲究更多的是法度,个人情性受到抑制;而“破格”的书法往往任意夸张、扭曲,是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实则“正格”和“破格”两者都是心灵的扭曲。

理想状态还是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这种状态最理想的描述词汇我觉得还应该是“中庸”,这个“中庸”不是世俗的“中庸”,而是“尽万物之理而不过”的“中庸”。 王羲之为“中庸之道”在书法领域提供了一个典型阐释。

“正格”也好,“破格”也好,这两个极端都是围绕书法作品中可视也便于研究的形来展开的。

第一次见面后,我好几年都没有去魏老家。就在家里临写魏老的书法、米芾的书法和王羲之的书法。这样,我才逐渐认识到,魏老书法的形和我们故意做出来的形有本质的不同。

我曾经在中国书法网寻问陈振濂先生,现代书法和古典书法可能在哪方面有所不同。陈先生回答说:“现在是图式时代,而不是文本时代。”可见,视知觉是我们现代人学习、欣赏书法的切入点。无疑,现代人对于形的空间审美需求较古人更为强烈。

仅从视知觉的角度来看,魏老的书法极具现代意识。我曾经对魏老的书法作品单字进行过详细的分析,那里面的空间造型对比极其强烈,充分地表现了魏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仅仅是这一点,那也仅仅能够说明,魏老是现代书家中的一份子,而魏老的高明之处,其中的一点,我认为就是形势合一。

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什么叫做自然?亚里士多德说,拿一张床埋到土里面,它不会生长出一张床,如果床是梨木做的,它可能会生长出梨树来。因为梨树是自然的产物,而床是人为设计制作的。

什么叫形势?再拿运动员来说,那些篮球运动员、那些足球运动员等等,他们在某一瞬间的动作,都是在一系列运动过程中完成的。如果给他们的动作拍几张照片,那些姿势就叫形,但这些形是自然的。如果没有那一系列动作的运动过程,如果他们硬是要摆出某种姿势出来,那这些形就是不自然的。而那一系列的动作的运动过程,就是势。

就书法而言,沃兴华先生说:“形即空间造型,表现为粗细方圆、大小正侧、枯湿浓淡等等;势即时间节奏,表现为提按顿挫、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等等。”“形势合一就是空间造型与时间节奏的统一。”

我们谈形势,受人类认识事物和语言的局限,总要一分为二,把形和势分开来谈。不然,没办法把问题引向深入。本来,在实际事物中,它们两者是合二而一的。就像看一个人,我们不可能既从前面看又从后面看,我们像拍照片一样,从很多角度来认识一个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作品《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中,描述了这样一群囚徒:他们终生居住在一个黑暗洞穴中,脖子和脚被锁住,无法环顾四周,只能面向洞穴岩壁。在囚徒身后,有一堆篝火。在篝火与囚徒之间,有着形形色色的物体,火光将那些物体的影子投射到囚徒眼前的岩壁上。这些二维影子就是囚徒们所能看到的全部,他们认为这就是现实世界。但真实情况是,世界要比他们认为的二维世界多出一个维度,锁链让他们无法回头看到这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不为囚徒所知的额外维度,精彩而复杂,可以解释他们在岩壁上看到的一切。(Robert B.Mann《时空诞生于四维黑洞?》)

留在纸面的书法墨迹,只是一个二维的空间造型。然而,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书法家的运笔动作,了解毛笔笔锋作为四维时空的变动过程,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书法墨迹的妙处。

邹振亚先生曾经在《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魏启后印象》一文中说到:“我喜欢观察他的运笔。比如:一条横线,从入笔到驻笔,不是在纸上连拖带拽硬拉出来的。如果用慢镜头记录下来,就会发现,宣纸上留下的痕迹,只是一道长弧线中间被蹭着的那一段。这时,真可以推想出‘群鸿戏海’的活泼动姿来了。提按、徐疾、燥润、浓淡,都在一擦而过的动作中表现了出来。”

不充分理解魏老写字的动作的时间上势的变化,就不能正确理解他的书法的空间上的形的实质。

表现主义画家蒙克说:“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这个“经历”二字非常精彩!这就启发我们,在欣赏魏老书法作品这个二维世界呈现的墨迹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精彩的形的上面,而应推想出魏老拿笔挥运时那种“群鸿戏海”的活泼动姿来。

魏老的书法提供了这种可能,他的点画里,有康定斯基所说的“内在的音响”。既是空间造型的绘画性构造,更是时间挥洒的音乐性韵律。而这两者是彼此不可分离的。这类似于现代诗人陈超所说的“语言动作”——想象我们时常打电话那样,我们给千里之外的人只能传递声音信号,而对方根本就看不见我们的动作和表情,但我们照样还要手舞足蹈。所以,在各类语言的表达上,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做到了形势合一。魏老的书法,就是这种形势合一的典范。从因果关系来说,势为因,形为果,也就是因势生形。

魏老的书法,不是绝对概念上的中锋行笔,也不是绝对概念上的侧锋行笔,而是边走边转,强调运笔时笔锋的合理运转,尤其是在笔画的起落转折之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魏老写单人旁时,毛笔迅猛的落纸,一个隐隐约约的轻巧转笔后,大侧锋长驱直入写下了一撇。当毛笔离开纸面时,笔锋呈现偏侧状态,这时,他用手腕巧妙地在空中带动毛笔转动一个方向,然后用笔尖轻快地写下一竖,毛笔又回到他所需要的中锋状态。从行迹上看,那一撇又粗又长,形式感非常突出。这样的例子很多,他常常使用一些看似反常的手法,让人大开眼界,惊讶之余,又让人觉得合乎道理。

最后,我想说的是,魏老是个立体式的人物,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出发,总能找到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从而进行深入的探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魏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0)

相关推荐

  • 钱沛云书法朴拙雄浑,运笔秀巧,他的字帖练硬笔真不错

    在中国硬笔书坛中,钱沛云是一位著名的硬笔书法大家,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期间,他的硬笔书法字帖在书店随处可见,成了人们的"抢手货",许多书法爱好者都练习过他的硬笔字帖,殊不知,他的毛 ...

  • 魏启后|自学书法的若干问题

    秦李斯刻石 礼器碑 一.中国文字构成的特点及其艺术发展的过程 (一).象形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中最根本的是象形,所以笼统说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部首的六种组合方法(上下组 ...

  • 魏启后:书法“赶潮流”其实是不好的

    随其性  游于艺 --张公者对话魏启后 时间:2006年4月13日 地点:济南·魏启后寓所  张公者:魏启后先生提倡取法北宋以前的书法墨迹,但反对学习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以及南北朝的碑版造像.他对南宋 ...

  • 魏启后:书法是学古人还是学今人?

    百墨艺术2020-12-18 06:32:02 问:有人认为初学书法以古人为楷模,不宜学现代人的书法,并"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的说法.然而古代也有学当代人书法的 ...

  • 魏启后谈书法

    魏启后 书法艺术的欣赏,往往是可以离开或者不管文字内容的.我们通常欣赏碑帖,一般并不管他的文字内容. 这一方面是因为书法爱好者的目的只在于欣赏学习书法艺术.另一方面古代名碑年代久远,石头损坏,文字多不 ...

  • 魏启后谈书法 | 浅谈草书的学习

    前言 由于书法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因此在认识上也是多样的,不应该强求一致.但是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认识之间,也还存在着是与非.好与不好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研究又是必要的. 关于学习草书,平时与爱好 ...

  • 魏启后书法欣赏(高清)

    魏启后(1920年-2009 年12月9日),男,1920年生于山东济南,书法家.作为山东书法艺术的领军人物,魏启后先生对当代山东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后学,都得到他艺术探索的沾溉.他的艺术 ...

  • 刘正成:忆书法大家魏启后

    魏启后(1920年-2009 年12月9日),山东书法艺术领军人物,192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为深切缅怀魏启后先生,宣传和弘扬其书画艺术精神,山东美术出版社与山东省书协合作出版<百年启后--魏 ...

  • 魏启后先生谈书法

    2021-09-20 21:12·书法密码 一.书法在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中的地位 书法艺术从单纯的实用文字工具中开始分化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是在东汉后期.这时名家作品为世所重,成为高级的艺术欣赏品 ...

  • 魏启后国画作品欣赏

    笔墨丹青新视角2020-02-14 0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