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反制朋友圈“反智”迫在眉睫
前几天,一篇反智文章《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声!所有父母必看!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在朋友圈疯传,引发网上围观。
文章虽然遭到了一致谴责,并经大量网友举报后被平台方及时删除,发布账号“关注疫苗安全”也随即被作“销号”处理。但该文反智程度之深、现实破坏力之强,及在广泛传播后对现实社会造成的深远恶劣影响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彻底消除,尤其是那些已受文章蛊惑并积极响应“抵制疫苗”的年轻父母,及部分读者因受该文煽动蛊惑对“中医”造成的舆论偏见,将是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
分析预测,如果这些年轻父母听信谗言,势必会令因此未接种疫苗的孩子陷入健康危机,一旦造成严重后果,还有可能将其全部归咎于该文所谓的“中医观点”,造成永久性偏见。从这方面讲,这篇文章的发布者应当为这些严重后果“买单”。
分析文章,不难发现该文从所谓的“一名疫苗接种工作者”的讲述视角出发,无形之中赋予了读者(尤其是那些刚为人父母的年轻爸爸妈妈)强烈的角色带入感,连续触及舆论的情感点,不断激起读者关注话题、转发文章的强大传播愿望;另外,文章还大量使用“疫苗工作者”、“中医”等权威性词汇,利用公众对艾滋病、狂犬病普遍存在的“害怕”、“未知”等恐慌性心理,不断刺激读者,造成情感假象和逻辑错觉,以此增加文章的可信度,进行暗示性蛊惑,借机诱导网上舆论。
我认为,这类反智文章的社会危害要远甚于“养生”、“食疗”等一般性谣言,可能预示着今后朋友圈内有害信息的传播已出现新特征、新变化,亟需引起高度关注与警惕。
一般情况下,普通网民对这类假借中医等权威名义的反智文章普遍缺乏专业鉴别力和职业敏锐度,常常会因“宁可信其有”的情感驱使而受到不良蛊惑,坠入“反智”的话语陷阱。
这种传播苗头应当引起网络管理者、平台方及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协同构筑规则防线,进行有效反制,以扼杀对现实社会的强大破坏力。
这与现实行为的规则约束不同,舆论并不能实现绝对量化,这是当前界定类似文章社会危害性的一大难点。那么在当前法律手段极为有限的现状下,是否可以尝试使用“限制社会征信”、“媒体聚焦曝光”等以“舆论”对“舆论”的多元手段进行多维度约束,以大幅度增加文章发布者的网上网下虚拟成本,值得社会共同思考。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舆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