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针灸之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张介宾注:“言脉气所出之处也。”“五俞,即各经井荥俞经合穴,皆谓之。六腑复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脏有五,腑有六,而复有手厥阴心主一经,是为十二经。十二经各有络脉,如手太阴别络在列缺之类是也。此外又有任脉之络曰屏翳,督脉之络曰长强,脾之大络曰大包,共为十五络。十二、十五,总二十七气,以通周身上下也。”
“所出为井:脉气由此而出,如井泉之发,其气正深也。所溜为荥:急流曰溜。小水曰荥。脉出于井而溜于荥,其气尚微也。溜,力救切。荥,盈、荣二音。所注为俞:注,灌注也。俞,输运也。脉注于此而输于彼,其气渐盛也。所行为经:脉气大行,经营于此,其气正盛也。所入为合: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二十七经络所行之气,皆在五俞之间也。人身气节之交,虽有三百六十五会,而其要则在乎五俞而已。故知其要,则可一言而终;否则流散无穷,而莫得其绪矣。所游行出入者,以穴俞为言也,故非皮肉筋骨之谓。知邪正之虚实而取之弗失,即所谓知要也。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即此神气之义。”
《灵枢》第一篇中就提到了五俞穴与原穴,这是两组非常重要的穴位,它们具有阴阳与五行的双重属性,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虽然两者都与五脏六腑相关,但五俞穴与十二原穴不同。十二原穴是五脏之十二原的所出之处,十二原是“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十二原是三百六十五节的气味之所以能影响五脏的通道。十二原都是出自五脏,直接与五脏相连。
五俞穴是五脏六腑所出之处,五脏六腑各有其俞穴。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五俞穴是五脏六腑所出之处,五脏中每一脏有5个俞穴,六腑中每一个腑有6个俞穴。五脏所出的五俞穴为井、荥、俞、经、合,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而六腑所出的六俞穴井荥俞原经合,对应金、水、木、君火、相火、土。
五脏为阴,其五俞穴的本质对应地之五味,井——酸收,荥——苦坚,俞——甘缓,经——辛散,合——咸软。
六腑为阳,其六俞穴的本质对应天之六气,井——燥凉,荥——寒寒,俞—风温,原——热热升,经——暑热降,合——湿平。具体请见表4-1-1,表4-1-2。
表4-1-1 阴经五俞穴的对应关系表
表4-1-2 阳经六俞穴的对应关系表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第一,阴经的原穴与俞穴相同,十二原的特点是五脏所以禀受所有穴位的气味,同时十二原出于四关为原穴。原穴是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气,其性能与俞穴相同,或者说原气注于俞穴,俞穴为土,性同甘味,其用缓急。
第二,阴经五俞穴是五脏所出之处,是五脏之精化气出于体表的穴位,是五脏之精的生长化收藏,其中井穴为木,主精生,阴精生于酸收。荥穴为火,主精长,阴精的量的增加和贮藏由苦坚来完成的。俞穴为土,主精化,阴精的转化是甘味的作用。经穴为金,主精收,精收就是精的量不再增加,反而开始减少,这就是散精,是辛味的作用。合穴为水,主精藏,当精深藏时,精的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大家一定要想清楚,这里指的是五脏之精的量的变化,而非精气的变化。精的量属阴,精之气属阳;精的量调之以味,精之气调之以气。
第三,阳经原穴的功能是热升,是因为热气的时间是3—5月期间,是从春季到夏季之间,阳气处于上升阶段。经穴的功能是热降,是因为暑气的时间是5—7月期间,是在夏季期间,经过夏至,夏至是阳极的时间,阳极则阴,这个阴是指阳气从升转降,因此为阳降。
第四,阳经的合穴功能为平,是指阴阳之气的性质为平,也就是不阴不阳,不热不寒的意思。原因是指在阳气状态时,五行之一的土不独主时,其气性平,不阴不阳。
经云:“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首先要明确五俞穴是气的出处,而非血的出处,这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将经与脉区分开,“经”中气走之,“脉”中血行之。临床上针灸的时候也会注意到,针刺的是经而不是脉,针灸讲究得气与调气。脉有经脉络脉不同,一般的放血和刺血疗法是指刺络脉,而非刺经脉。因为经脉位置很深,脉管粗大,一般肉眼看不到,能看到的血脉都是络脉,因此经刺是达不到其深度的。大体上络脉相当于浮浅的毛细血管,经脉相当于大的深藏静脉或者动脉。
阴阳经的五俞穴的性质不同,阳经的六俞穴是六腑所出之处,阴经的五俞穴是五脏所出之处。六腑天气之所生,其气为阳,任何一个腑之气所出之处有六俞穴,即是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对应燥、寒、风、热、暑、湿六气。这里是指任何一个六腑的气化过程就是经过六气的变化。
五脏地气所生,其气为阴,任何一个脏之精化气所出之处有五俞穴,即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对应酸、苦、甘、辛、咸五味。这里是指任何一个五脏之精的生、长、化、收、藏的过程。
这里的节是节气的意思,什么是针灸过程当中经常提到的气呢?经文中很明确地指出:“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就是说这个气单凭用一般的感受和视觉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唯有用心来体会去感受。中医讲形与神俱,既有形态又有神明,形态为阴,神明为阳。心主神明,神又来自天,“天生玄,玄生神”。天上的神与心中的神性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能量有所不同,天上的神具有超凡的能量,可以创造任何神奇,人心中的神也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同样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神奇。
这里举一个例子,针灸时要求医者要全神贯注在针上,手如握虎,不能有一点一滴的分心走神,同时要运用医者自身的神与气来调节病人的神气。一个高明的针灸师应该可以通过手下的针任意调动病人的气机,以达到阴阳平衡。同时医者也要自身的修炼,用自己的神气调整患者的神气,对医者来说消耗也是很大的。因为人体的神是有物质做基础的,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神由血来供养,过于耗神等于过于消耗血气。所以在治疗病人时适可而止,不要太过,同时也要在看病之余,医者要多采气、补气、多打坐、多站桩,同时养心安神,防止血气的消耗过度。临床上不要只顾着每天多看病人,有的医师为了功名利禄拼命地看病人,而且缺乏自我保护,什么方法都上,急功近利。有的时候病人没看好,自己的健康也搭进去了。近年来发现,中医师长寿的不多,有很多享誉中医界的中医师大都自己百病缠身,甚至寿命不能尽其天年,都与调神相关。在美国就有一位是治疗肿瘤的专家,中医每天除了讲课就是门诊,治愈了一些癌症病人后,再加上广泛宣传,病人越来越多,来自全美国各地,甚至其他国家。该医生从外表看比较瘦弱,再加上长期的消耗,不到60岁就去世了,实在是可惜。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果只是会治病还只是个下医,还要学会自身的保护,否则就没有真正地掌握中医真谛。所以经文强调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这里举一个例子,针灸时要求医者要全神贯注在针上,手如握虎,不能有一点一滴的分心走神,同时要运用医者自身的神与气来调节病人的神气。一个高明的针灸师应该可以通过手下的针任意调动病人的气机,以达到阴阳平衡。同时医者也要自身的修炼,用自己的神气调整患者的神气,对医者来说消耗也是很大的。
因为人体的神是有物质做基础的,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神由血来供养,过于耗神等于过于消耗血气。所以在治疗病人时适可而止,不要太过,同时也要在看病之余,医者要多采气、补气、多打坐、多站桩,同时养心安神,防止血气的消耗过度。临床上不要只顾着每天多看病人,有的医师为了功名利禄拼命地看病人,而且缺乏自我保护,什么方法都上,急功近利。有的时候病人没看好,自己的健康也搭进去了。
近年来发现,中医师长寿的不多,有很多享誉中医界的中医师大都自己百病缠身,甚至寿命不能尽其天年,都与调神相关。在美国就有一位是治疗肿瘤的专家,中医每天除了讲课就是门诊,治愈了一些癌症病人后,再加上广泛宣传,病人越来越多,来自全美国各地,甚至其他国家。该医生从外表看比较瘦弱,再加上长期的消耗,不到60岁就去世了,实在是可惜。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如果只是会治病还只是个下医,还要学会自身的保护,否则就没有真正地掌握中医真谛。所以经文强调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