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宫花事件,是林黛玉在无理取闹?是时候好好掰扯掰扯了
读《红楼梦》,在里面的众多女儿中,林黛玉总是那么的吸引人眼球。她有绝世之美,她能提笔成诗,她腹笥极宽,她冰清玉洁……林黛玉的好,不知抓住了多少读者的心,但是,似乎美玉微瑕,林黛玉也因为一缺点没少被人诟病,那就是她的“小性儿”。
在第五回,宝钗进府不久,便以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被荣府上下称赞,连那不知名的小丫头都爱跑去跟她玩,而林黛玉呢?因为“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所以不怎么得人心,而且对于宝钗的好人缘,黛玉还有些“悒郁不忿之意”。
有趣的是,自第三回黛玉进府,到了第七回,文中才开始详细描写黛玉在贾府生活的情景,那就是周瑞家的送宫花一事。而这一次露面,黛玉便被贴上了“小性儿”、“无理取闹”的标签,一辈子都难摘下来。有人就说了,第五回刚说完黛玉人缘不行,第七回登场就闹这“幺蛾子”,这不是作者在强调,林黛玉真的“小性儿”吗?
可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作者真的在强调林黛玉的性格缺陷,还是别有用心?只怕我们还得结合多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一事件才能知晓了。
先来看看林黛玉素日为人
凡我们留心,便发现林黛玉在荣府的一生,只对周瑞家的这个奴才甩过脸子。反而对于其他下人,黛玉总是以礼相待的。怡红院的小丫头给她送茶叶,正碰上贾母给她送钱来,林黛玉随手抓了两把就赏了这小丫头;蘅芜苑的婆子给她送来燕窝,虽然对于黛玉来说,燕窝还是小事,但这份用心,却是难得的,随手又赏了几百钱让她吃酒去。
无论身份多卑微,黛玉都能做到尊重她们,礼尚往来。不仅如此,就算是亲眼看到别人背后诋毁自己,林黛玉都能做到云淡风轻。
花袭人,贾宝玉的贴身侍女,在怡红院和史湘云闲谈,谈到黛玉铰断宝玉的扇套,史湘云还赌气呢,称让黛玉自己作去,袭人却道:
“他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言语中对黛玉多有挖苦之意,对贾母亦有抱怨之意,当然,这话让史湘云听了更不好受,所以袭人还有一层挑拨之意。而袭人对黛玉的敌意还不仅于此。接下来人听说贾雨村要见自己,宝玉大为不快,史湘云不知哪里学来的舌,搬出那套学究论调来劝宝玉,宝玉听后愤然,下了“逐客令”,袭人见状就赶忙劝啊,说上一回宝姑娘也这么说他一回,也被他怼了一通。论理,袭人这么一说,也达到缓解史湘云尴尬的目的了,可是袭人却没打算到此为止,继而拉出林黛玉躧上一脚,她说:
“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袭人此举,完全超越了一个奴才的本分,私下非议主子,而且是当着另一个主子的面,捧一个踩一个,很明显,这是欺负史湘云年纪小,心思单纯,是帮薛宝钗拉拢史湘云孤立林黛玉呢。这样一个奴才,说她敦厚和顺,这完全就是作者在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袭人背后对黛玉的诋毁和挖苦,黛玉都看在眼里,可是对于背后中伤自己的袭人,黛玉怎么做的呢?不仅没有任何打击报复,连放都没放在心上。后面袭人被王夫人暗中提拔为宝玉姨娘时,黛玉知道后还邀史湘云过来给她道喜。更有后来袭人回家探母未归,黛玉还总和宝玉打听袭人何时回来,担心其他人没法照顾好宝玉。
在林黛玉的心中,除了贾宝玉,没人值得她分散一点心思。之所以前期她对宝钗的酸意,也完全是因贾宝玉而起。所以,林黛玉会突然“刻薄”周瑞家的,原因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再往下看。
薛姨妈为何送宫花?
周瑞家的这份差事,是薛姨妈委托她的。在第六回周瑞家的送走了刘姥姥后,来和王夫人回话,刚要离开,被薛姨妈叫住了,就说啊,我这里刚好有十二支宫花,正好请你给各位姑娘送去。
薛姨妈到底是商人妇,被熏陶出一肚子精明劲,比只会沉默不语和颟顸刚愎的王夫人强多了。据薛姨妈说,这宫花已经放了一段时间,昨儿才想起来的,哪有这么巧的事,偏偏王夫人在场才想起来?而薛姨妈成日在荣府中走动,她难道就不会顺路给姑娘稍去?说白了就是想当着王夫人面给,毕竟王夫人是主人,总要显示出点意思。
而对于送宫花的数目和顺序,薛姨妈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我们看她怎么吩咐的: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薛姨妈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先给三位姑娘各挑两枝,剩下的轮到林黛玉挑,等黛玉挑完,剩下的四枝就都归王熙凤。薛姨妈为何要吩咐这么仔细?全因一个“礼”字。
凡仔细阅读《红楼梦》,便发现作者对“礼”的描写是不厌其烦,大到祭祀朝拜,小到穿衣吃饭,都有讲究。就说那贾宝玉,去往王子腾家贺寿时,即便贾政已经在外出差,在经过贾政的房间时,他仍得下马来朝里行礼;而在第三回黛玉进府,贾宝玉外出回来后仅见过贾母,回去便将衣服换了,贾母还怪他“外客未见,就先脱了衣裳”。“礼”字在贾府这等钟鼎之家,就是一张网,覆盖着所有人和事。凡谁越过这“礼”去,是要受到惩处的,贾母就说得明白,宝玉受宠,一来是因为他生得好,二来是因为他“见人礼数行出来的不错”,若“一味没里没外”,那就该打死的。
所以,送宫花这件事,看着是小事,但薛姨妈肯定要考虑一番的。
宫花为何先给三个姑娘挑?因为她们是主人,而林黛玉和薛姨妈一般,是客居。可是为何又让林黛玉这位客人越在主人王熙凤的前面?因为根据贾府的规矩,未嫁的小姐,地位要在媳妇之上。黛玉进府当天我们就看得很明白,几位小姐和贾母坐着吃饭,王夫人、王熙凤、李纨几位媳妇只能站在一旁捧饭布让的份。不过薛姨妈到底是人精,虽然王熙凤落在最后,可是她拿到的宫花也是最多的。所以薛姨妈这安排,真的滴水不漏。
哪位要说了,都是客居,薛姨妈凭什么一定要给林黛玉宫花,给她是情,不给有理。不好意思,薛姨妈还真得一定给林黛玉宫花,而且这还是当着王夫人的面,如果是当着贾母的面,薛姨妈可能还得先让贾母这位“心肝儿肉”挑了,才给贾府三位姑娘,毕竟黛玉进府后,贾府三春就“倒且靠后了”。明目张胆得罪贾母这种事,薛姨妈做不出来,也不敢做。
可是,薛姨妈不知道,她的良苦用心,在周瑞家的眼里一文不值。
周瑞家的送花过程
我们看看她的送花顺序,出了梨香院后,先顺路到了王夫人院里的三间抱厦,这是三春住的地方,周瑞家的见了几位姑娘后,是“将花送上,说明缘由”,任务完成。这操作,没毛病,可是,后面的操作就让人看不懂了。文中写道: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会,便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
周瑞家的连一个寻思都没有,就直接进入王熙凤的院子,显然,她将薛姨妈的吩咐都当成了耳旁风,或者,林黛玉这位姑娘,不值得她有所顾虑。彼时王熙凤夫妇俩在做午间运动,周瑞家的还等了一会子,为的是跟主子“说明缘故”,才好送出宫花,瞧瞧,这事办的多老道。平儿为王熙凤挑完四枝宫花后,周瑞家的才往贾母处来。
很多人认为,按荣府的建筑布局,周瑞家的这么送花,是因为“顺路”,人家一个老人家老天拔地的给你送宫花,你林姑娘怎么就不能体谅下人家的难处?可是啊,虽然周瑞家的来时,是“顺路”了,可是办完这趟差事,周瑞家的还得原路返回去梨香院找王夫人复命啊,和薛姨妈说一声事情已经办完了,这是所有奴才都要有的规矩。这不是,周瑞家的为何要去梨香院?是因为应付完刘姥姥,她要去跟王夫人复命。所以,周瑞家的这趟差事,就不存在顺路不顺利的区别,正因此,在写道周瑞家的往贾母屋里来时,文中写的是:
周瑞家的这才往贾母这边来。
如果周瑞家的做派合乎情理,作者就不会用“这才”这种责备之辞了。薛姨妈已经交待的顺序,周瑞家的一个奴才,却擅自改动她的意思,究竟是为什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周瑞家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周瑞家的为人
周瑞家的,是随王夫人嫁过来的奴才,平日里只负责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在送宫花前,周瑞家的做了两件事,博得不少读者的好感,那就是帮助刘姥姥和怜惜香菱一事。
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周瑞家的,贾府侯门深似海,刘姥姥就算在府外转上三五年,也是见不着“真佛”的,那一年的寒冬,刘姥姥一家估计要挨饿受冻。周瑞家的为刘姥姥牵桥搭线,固然报王狗儿当日恩情,有显摆体面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她也是同情心的,懂得体恤人的。
再说那香菱,周瑞家的问她身世家乡时,香菱尽管摇头称不记得,周瑞家的便为她叹息不已。
这么看来,周瑞家的确实是位热心厚道,内心柔软的中年妇女。可如果我们留心,便发现这两人与周瑞家的是毫无利益冲突的人,本来世人没有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对于没有利益冲突的人,周瑞家的一个举手之劳,或许还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而对于有利益冲突的人,周大娘也就没那么温暖了。
在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宁府的尤氏跑来帮着忙活几天,不想一天夜里被两个荣国府的婆子气得倒仰。周瑞家的听闻此事后,来和王熙凤说明这件事,王熙凤就了吩咐:
“既这么着,记上两个人的名字,等过了这几日,捆了送到那府里凭大嫂子开发,或是打几下子,或是开恩饶了他们,随他去就是了,什么大事。”
王熙凤的做法是有考虑的,因为这几天还是老太太的寿辰,不好因为这点小事扫了老人家的兴,而且这个时候惩罚奴才,传出去会坏了贾府“宽待下人”的名声。所以就算要给尤氏出气,也不能在这时候。
可是,王熙凤非常得体的安排,周瑞家的照做了吗?没有,文中写道:
周瑞家的听了,巴不得一声儿,素日因与这几个人不睦,出来了便命一个小厮到林之孝家传凤姐的话,立刻叫林之孝家的进来见大奶奶,一面又传人立刻捆起这两个婆子来,交到马圈里派人看守。
瞧瞧,又是一出擅改“圣旨”事件,而周瑞家的为何这么做?因为要借以泄愤,公报私仇啊。可是周瑞家的私愤是泄完了,然而王熙凤呢?就惨咯。邢夫人不仅当着众人挖苦其在老太太的好日子折磨老奴才,手段狠辣。连王夫人都责备她办事不体面。本来就有病的王熙凤,百口莫辩,气急攻心,回去就倒下了。而这一切,都是在帮周瑞家的背黑锅啊。
我们再看一件小事。抄检大观园一事,都是王善保家的这刁奴一手“扇”起来的,为的是报复园子里的丫头们。抄检当夜,周瑞家的作为王夫人一方的代表,与王善保家的、王熙凤等人一起执行任务。在查抄迎春房里的丫环时,司棋是王善保家的外孙女,翻到她的箱子时,众人才翻了一回,王善保家的便称“没有什么东西”便要一把盖住箱子。可是这个时候,周瑞家的“且住”一声,便伸手掣出一双男子的棉带袜和一双缎鞋来。
啧啧啧,这眼目之疾,手速之快,练过的吧?我们往回看看,在搜怡红院、潇湘馆和暖香坞时,周瑞家的何曾这么敏锐和专注?没有,她为何单单盯着司棋呢?很显然,是因为针对王善保家的啊。
周瑞家的和王善保家的,一个是王夫人陪房,一个是邢夫人陪房,这注定了两人不可能和平相处。在第七十二回,文中有点过一个信息:
这费婆子原是邢夫人的陪房,起先也曾兴过时,只因贾母近来不大作兴邢夫人,所以连这边的人也减了威势。
什么意思呢?邢夫人之前得势时,她的心腹奴才们是“兴过的”,然而风水轮流转,后来轮到王夫人得势了,那两边的奴才,必然有明争暗斗之事。
所以啊,这周大娘,只要触及到她的利益,那绝对是没有情分可讲的。那么,林黛玉不过一个小女孩,怎么就让周瑞家的不惜给薛姨妈背黑锅,也要怠慢欺负她呢?这还得从王夫人说起。
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
周瑞家的这人,做了一辈子奴才,能被王夫人视为心腹,绝对有她自己一套生存法则的。对于主人的喜恶,那必须要了如指掌,所以周瑞家的行举,大多是王夫人的一种复制。
王夫人对林黛玉,究竟是什么态度?漠视、排斥甚至厌恶。
林黛玉进府时,不过六七岁的孩子,论理也得罪不到这位舅妈,但是很可惜,因为上一辈人的恩怨情仇,林黛玉自出现在王夫人眼前,就背负了一种“原罪”。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王夫人后来和王熙凤提及时,仍带有一种酸溜溜的味道:
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娇生惯养,金尊玉贵”,讲真,从来只见人家批评别个孩子时,才会用这种词。而王熙凤在提到贾敏时,是用的“你林妹妹”三字,心理学上这是本能的将林黛玉推到别处,是抗拒和排斥。讲道理,王夫人之所以对贾敏的成见持续了十几年,还得怪贾母实在不会做人。
黛玉进府时,贾母见到这外孙女后,一把就搂进了怀里,直呼“心肝儿肉”,贾敏远嫁多年,英年早逝,独留一个女儿,老人将对女儿的情感、思念一并倾注在外孙女身上,情有可原,可是你看贾母怎么说的:
我这些儿女,所疼着独汝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日一见,怎能不伤心?
啧啧啧,贾母只顾着心里痛快,也不在乎这是什么场合,现场都有什么人?邢夫人和王夫人啊,他俩的丈夫都是你贾母的孩子,你生了几个,不是“最疼”,而是“独”疼贾敏这女儿,连儿子都能否定,那儿媳妇还有存在感可言吗?没有。
当然,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贾母每每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对邢夫人和王夫人也是多有怨愤的。譬如第五十二回,王熙凤见天气渐寒,想了个法子讨好贾母,那就是建议在大观园单独做小厨房,姑娘们也不用顶着风雪大老远来贾母这边吃饭了,“头一个林妹妹就受不住”。
这话说得让人没法拒绝。贾母听后大为欣喜,称自己已经想到这么做了,但是一来怕麻烦,二来怕其他人有意见,所以没提。随后狠狠赞扬了王熙凤,这一赞不要紧,还把邢夫人和王夫人拉出来翻旧账,文中写道:
贾母向王夫人等说道:“今儿我才说这话,素日我不说,一则怕逞了凤丫头的脸,二则众人不伏。今日你们都在这里,都是经过娌姑嫂的,还有他这样想的到的没有”
彼时在座者,薛姨妈、李婶这些是外客,尤氏是宁国府的人,跟贾母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剩下的就是邢夫人和王夫人,可是贾母此话一出,附和的却只有薛姨妈、李婶、尤氏,邢夫人和王夫人却失了声。微妙不微妙?
所以啊,正是这上一辈的恩恩怨怨,使得林黛玉进府当天,就遭到了王夫人的怠慢与刁难。
王熙凤见了这位表妹,猴精猴精拍着马屁狠劲夸啊,王夫人却突然问了不相干的事,“月钱放了不曾?”,这么一个骨肉亲情气氛浓厚的场合,王夫人却提月钱,真不知咋想的,是想显摆下自己才是掌权者的身份吗?王熙凤赶忙回应,又提到了找不到缎子的事,王夫人听后又道:
“有没有什么要紧,该随手拿两个出来,给你这妹妹裁两件衣裳的”,偶买噶,感情堂堂一书香小姐,探花郎之女,随便两件衣服就能打发了呗?
当然,当着贾母的面,王夫人也不敢太放肆。她的狠劲还留在后头呢。
林黛玉按规矩要见两位舅舅,大舅舅贾赦称病“不忍相见”,二舅舅贾政斋戒去了。至荣禧堂这边时,嬷嬷们按惯例带黛玉到正室东边的耳房内,因为这是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的地方。可是啊,林姑娘坐在这等啊等,只等来一个小丫头,告诉她王夫人在另一边呢,有意思吧?为了怠慢林黛玉,王夫人连往常的规矩都不用了。林黛玉要见这位舅妈,还得过关斩将似的。
见了林黛玉,王夫人就让她坐东边,如果林黛玉是个缺心眼的,一屁股坐上去,那得被人笑话死,因为那是贾政的常坐之位啊。黛玉看出来了,没坐,而是挨着炕边的椅子上坐了。为了让这位外甥女出臭,王夫人真是拼尽了力气。
随后就是交谈,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外甥女,王夫人也不问问路上怎么样啊,人家刚失去了母亲,也不安慰安慰啊,就直奔主题: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你只以后不用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千言万语就汇成一句话“离宝玉远点”。王夫人以为黛玉初来乍到,好骗,她还告诉黛玉没有姐妹敢沾惹宝玉呢,殊不知宝玉自幼在女儿堆中厮混,连苏州的的贾敏都知道。
就是这样,王夫人对黛玉有着一种天然的敌意,谁知后来薛家住进贾府,一个“金玉良缘”插进来,使她更要排斥林黛玉了。而作为王夫人的心腹,周瑞家的岂能不明白这位主子的喜恶?凡主子讨厌的,她就要讨厌,凡主子排斥的,她就要怠慢,主子都亲自怠慢的,她就可以欺瞒。如此,林黛玉被她怠慢和欺瞒,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这一番分析,我们便知道,周瑞家的怠慢林黛玉,绝非这一次而已,而“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又怎能看不出来?在周瑞家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怠慢欺瞒下,林黛玉终于找了一个最适合撕下她真面目的机会,所以在被林黛玉说中心病后,周瑞家的只有沉默的份,因为自知没有借口。
所以啊,作者将“送宫花事件”作为黛玉在荣府初次生活写照,是非常有深意的,表面看是在揭黛玉的短,实际上是暗示了黛玉已经处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萌芽期,更向我们展示了林黛玉的聪敏的心思和尖利的口齿。这哪里是揭短,明明是扬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