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黄帝内经》所说的至阴有三种情况

“至阴”这个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很多次,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为了说明肾之精与阴的关系,再次从不同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一下“至阴”一词。总结一下,主要有3种情况,第一,脾土为至阴,或者阴中之至阴。第二,肾水为至阴,或者肾之精为至阴。第三,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为至阴穴。

释字:至者,《说文解字》:“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至阴是从阳到达阴的意思。至阴是指阴位,而且是不变的。极阴与至阴有时候互用,但也有不同点,极阴是指阴寒到了极点,极则生变,阴极阳生,这点与至阴不同。

脾土为至阴是以土的位置来定的,从自然界来看,地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方为天,从位置上看地为中心,为天体的中心,为至阴。就人体来说,中焦脾胃位居五脏之中心,四周有肝心肺肾分列左右上下四方,脾胃居中为其旋转枢纽,因此为至阴。另外从其气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来看,经云脾不独主时,脾各寄治十八日于四时中,也从时间上说明脾为中心。总之,无论是从空间还是时间都显示脾土为中心,作为一个物体来说中心是平衡点,中心与其他边缘地带相比较为阴,也因此为至阴。

肾水为至阴的原因是从阴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从精的角度,我在前面讲过,在阴的状态下,以水为中心,比如夜晚观星时,人都是面对北方,先要找到北斗七星,然后找到北极星,古人发现晚上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北极星旋转,一整夜天空的恒星也在动,而且是以北极星为中心围绕其旋转,今天我们知道这是由于地球的地轴对准北极星自转的原因,北极星属水位居北方,北方为夜晚的中心,这是在阴的状态水为中心的证据之一。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五味的阴阳关系,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五味当中分为阴阳两组,唯独没谈到咸味,说明咸味性平(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篇中讲到六味时,咸味为阴,淡味为阳。)居于五味的中心,因此为至阴。生活当中我们都有体会,每天的饮食中可以没有酸、苦、甘、辛四味,但不能没有咸味,而且咸味可以和所有其他四味搭配食用,也说明了咸味在阴中的中心性质。最后一个证据在五腧穴的关系中,五腧穴的合穴阳经属土,阴经属水,古人云:“水土合德”,这个“合德”就是指土为阳气的中心,水为阴精的中心,是平衡的两种典范,也最符合道德的标准,因此而得名。

最后一个至阴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井穴——至阴穴,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是阳气入阴的最后阶段,从至阴穴以后阳气开始收藏。膀胱与肾都属水,从位置上看是阴的极点,是介于阴阳之间的中心点,因此也称为至阴。其实人体督脉上还有一个穴位叫做至阳穴,这是阳经的最高点,是阳位上的中心点,阳气由升转降,因此而得名。人体穴位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会在后面做比较详细的介绍。

总之,所谓至阴就是一个事物的中心点,也就是平衡点。由于此点是中心,所以对于其他任何一点来说都是属阴的,因此称为至阴。这个中心点有空间、时间以及功能的不同。气以脾土为中心,精以肾水为中心,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的井穴至阴穴为中心。因此称脾为至阴,肾水为至阴,还有一个至阴穴。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广龙堂每日分享——《黄帝内经》之【北方】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北方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 ...

  • 五味与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待)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适度护五脏,五味偏嗜伤五脏. 五味具体如何分入五脏呢?我们又如何保护五脏呢?  甘入脾  甘入脾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15:五气更立,各有所先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15:五气更立,各有所先 有物混成藏玄机,阴阳易变道生一.清浊升降鸿蒙开,人生初始知天地.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自更替.五运循环观征候,寒暑燥湿风火气. 万物生长 ...

  • 《黄帝内经》觉悟之八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读过<内经>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陌生,学过中医的几乎人人都会背诵.仔细想来这段文字好像不够 ...

  • “重口味”的饮食不利养生养颜

    都说四川的饮食重口味,辣的麻的,满街的火锅,四季都在吃.外省人民一到四川就吓尿了,鲜艳的红辣椒,里面放上芝麻,花生,等等. 最神奇的是这么重口辣的是零食!这零食的边上,还放着雪梨糖水. 哦,卖糕的!四 ...

  • 【040】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黄帝内经>040 黄帝内经原文 第九篇 六节藏象论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29: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29: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预知前程问来路,穿越上古追太古.上下四方六合间,道化阴阳生万物.九宫八卦察兴衰,斗柄周转兆祸福.天音五调十二律,十二时辰五色谱. 宇宙天玄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四关与后世四关穴大有不同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讲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教授讲《黄帝内经》合集(收藏版)

    <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是任何个人所创立的方法都不能替代的,想要真正掌握针灸治疗方法的精髓实质,提高临床疗效,只有全身心投入<黄帝内经>研究,找到其固有规则,然后照此行事,这是唯 ...

  • 朱燕中 | 我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大多数人的经验是,学习<黄帝内经>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入门,很多人看了前面两三篇就再看不下去了,很多讲解<黄帝内经>的教授也是前六篇讲得最好,最顺畅,一过了六七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生命的起源之迷

    <灵枢·本神第八>:"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病因的论述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