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称洱海叫昆明池,白族先民叫昆明族,白语称海为“阁”(gaod),唐代《蛮书》中称滇池为东昆池,亦系白语“咚阁”(dvf gaod),即东海。洱海,又称昆弥(明)池(川),现在白语中仍称呼从事捕鱼行船的白族为“阁弥梭”(gaod mid saod),意为海民子(海边人)。汉语记译白语“阁弥”为昆明(弥),因此洱海坝子古称昆明(弥)川或河赕。过去,大都把“昆明人”说成是古代的氐羌系统,经考证“昆明人”是诞生于滇西的游牧部落(其中部分有半农半牧的特点)。
最早在古哀牢地区,是广义上古代哀牢系统的一个分支,原隶属于澜沧江流域古哀牢区域或族群体系的游牧部落,后迁出澜沧江流域,《华阳国志》载“哀牢……南中昆明祖之”。
“昆明人”在战国中后期至汉初主要迁徙至金沙江流域,其活动范围在今大理东北方向和四川盐源、西昌以南及今楚雄大姚等广大金沙江流域,这里无论是从四川南下进入洱海地区,还是从滇池区域西进洱海地区,都是无法绕过的必经之道,这也是后来阻挡汉使与汉朝大军的地理原因。
“昆明人”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也是个广义笼统的概念,可指滇西北地区“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游牧人群,并不特指哪一个民族。他们在西汉时期活动范围较广、实力强盛,也是最知名的,是活动在滇西北与川西南交界处金沙江流域一带“巂地”的昆明人,所以在特指定区域内昆明人中,其多记载为“巂昆明”。这里的“巂”不是一个人群名而是地名,与“巂唐”相区别。“巂唐”是隶属古代哀牢系统另一分支,活动在澜沧江流域。而“巂”是今天川西南西昌、攀枝花到云南永胜、大姚北部一带的古称。“巂昆明”就是生活在古之地的昆明人。又《史记·大宛传》载“南方闭巂昆明”,可见“巂昆明”在史记中多并用,此句可释为“南方的通道多因巂地的昆明人或巂昆明地区所关闭”。作为地理区域而言,巂的区域范围和昆明人活动的区域都较大,两者不能完全重合,但“巂昆明”特指昆明人所在的巂地区域或在巂地的昆明人地区,是巂地域和昆明人活动范围相重合的区域,是汉代蜀毒道通往洱海地区、古印度的必经地区。故而司马迁将其作为一个专指的民族域或特定区域所在的主体人群。“昆明人”,因其剽悍尚游牧,加上所处的地理位置,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五尺道”、“灵关道”上进入洱海腹地的要口和通道,又因其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大君或“王”,所以无约束、尚自由,除了游牧外,劫夺古道上外族的财物也是其生存的另一补充方式,这样才出现了“善寇盗杀略汉使”的现象,也与北方大漠民族有些相似之处。因所处的要道和游牧、善武的生活方式,使昆明人在军事实力上不断强大,后来成为汉军的主要劲敌,也是当时云南境内西南丝绸之路要道上最强悍的人群,因此其知名度太大,并影响了四川内陆的商人及邛都一带的部落等。因当时的洱海与“昆明人”活动区域相邻,进入洱海必须通过“昆明人”控制区域,所以四川一带的商人们把洱海称为“昆明池、“昆明湖”,其意为邻近、靠近昆明人的湖泊,并非昆明人所在的湖,后来这些情况也就通过川西南的人们告诉了进行田野调查、收集资料的司马迁。两汉后,经过汉朝军事上的打击和瓦解,昆明人逐渐迁徙他地和融入其他人群,这样到了隋唐及之后文献上再也没有“昆明人”记载的出现。“昆明”正式作为行政区划的地名,是从唐代在今四川盐源设置昆明县开始的,“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唐代的昆明县之名,就是因接近汉代“昆明”之故。大理国灭亡后,在云南鄯阐(今昆明)设“昆明千户所”,“昆明”一词开始正式作为今天云南昆明的称谓,延续至今。
注:文章内容整理自王富先生所著的《鲁川志稿》和杨周伟先生所著的《中华白族通史》。
编辑整理:董利清
值班编辑:dualweit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