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古典音乐要学会开疆辟土
文 | 卢旸
“西方古典音乐与任何一门学问或技艺一样,要想了解、掌握它,最终对它形成爱好,必须遵循一条普遍的规律,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古典乐迷郝澎总结其40余载欣赏古典音乐的心得,撰写了《西方古典音乐创意导赏》,由南海出版公司于今年1月出版。
三千余部作品划分四大阶梯
老牌乐迷郝澎在阅读古典音乐入门书籍时常常感到困惑,这些书大多依照音乐史的写法,按时间顺序介绍各时期的最著名的几位作曲家和他们最重要的几部作品。这种写法能够梳理西方古典音乐的来龙去脉,但收录的曲目有些并不适合入门者欣赏,而适合入门者的很多佳作也会被遗漏掉。郝澎选取西方音乐史上220余位作曲家的三千余部作品,收于《西方古典音乐创意导赏》,其中包括一般概述类书籍未提及的作曲家和作品。
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欣赏难易程度有高低之分。入门者随机听一场音乐会,遇到欣赏难度大的作品,很难听出味道,更有甚者,如坐针毡,于是觉得西方古典音乐“难懂”,与自己无缘。“一开始步子迈得过大,欲速则不达,反而会磕碰受伤。”郝澎将三千余部作品从易到难分别归入四大阶梯,并对大多数作品加以简单解说,便于读者拾级而上。
从入门到沉淀
第一阶梯的作品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度最低,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够欣赏。列入这一阶梯的作品大多短小,较为具象且节奏感较强。这些作品虽无深刻内涵,但雅俗共赏,不需要音乐基础知识和欣赏经历作铺垫,任何人听了都会被感动。
“不少人对西方古典音乐浅尝辄止,满足于停留在第一阶梯上。然而最著名的、音乐会上最常见的作品,却多在第二阶梯。”郝澎将古典、浪漫时期的多数优秀交响曲和协奏曲划分进第二阶梯。这类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但由于结构较复杂,多乐章,需要聆听过一定数量的作品作为铺垫,才能真正喜欢。此外,巴洛克时期的与宗教关联不密切且易于欣赏的作品,旋律动听易于欣赏的奏鸣曲,脍炙人口的歌剧也列入这一阶梯。“这些作品大多音色丰富、对比强烈、气势恢宏、激情饱满,欣赏起来又不会有太大难度,却对提升鉴赏力大有助益。许多人都是在听过这类名曲后,对西方古典音乐从泛泛喜爱转为酷爱,进而欣赏难度更大的作品。”郝澎说,一旦听过并熟悉第二阶梯作品中的多数,并真正喜欢上其中的一些,那么就无愧于西方古典音乐“乐迷”的雅号了。
作者将第三与第四阶梯的作品列出来,除了希望读者能将它们视为自己应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了提示入门者,哪些作品不宜当作入门曲目,一时欣赏不了也不必退缩。其中,第三阶梯的作品包括部分难度较大的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室内乐作品等。第四阶梯包括现代主义音乐作品、弦乐四重奏作品等。“喜欢上现代音乐最为不易。这需要先听过多种风格的乐曲,要有较厚的积淀、较高的包容度。”郝澎表示,现代音乐作品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常常超越了人们的听觉和音乐欣赏习惯,故而欣赏难度最大。之所以将弦乐四重奏归入第四阶梯,是因为“欣赏弦乐四重奏要求听者有一定的音乐修养,个性内省,心无旁骛,以及有绝对孤寂与安静的环境。否则你听到的可能不是歌德所说的‘四个知识分子的交谈’,而是四个木匠四把锯,扯过来,拉过去。”
欣赏第三与第四阶梯的作品,需要有更广阔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传统、西方各民族的音乐欣赏习惯和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更多的了解,需要有较长的欣赏经历、更多作品的铺垫、对不同风格作品较高的包容度以及较丰富的音乐基本知识。郝澎建议,在欣赏这两个阶梯的音乐时,最好经常翻阅与作品有关的文章和书籍。
业余爱好者的鉴赏最纯粹
“若细分起来,在极易欣赏与极难欣赏的作品之间,又何止四个阶梯?说某一作品是否易于接受,主观因素占很大分量,只能以大多人的感觉、口味为准,做一个大概判断,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自称音乐专业门外汉的郝澎从小喜爱音乐,自“文革”期间偷听《天鹅湖》《蓝色多瑙河》、舒伯特艺术歌曲、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录音至今已40余载。1968年,他赴内蒙古武川县插队,恢复高考后,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系。只要条件许可,郝澎总要千方百计地搜罗、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养成每日必听的习惯。自1987年起,郝澎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系,从事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研究之余,翻译西方古典音乐著作,撰写古典音乐普及读物,曾出版《西方古典音乐入门》等书。
“业余爱好者与专业人士相比,在音乐鉴赏上自然处于理论上、技术上的劣势。但业余爱好者的鉴赏最纯粹,没有任何功利的杂质和虚荣的干扰在内。要相信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迷信专家是欣赏音乐的大忌。”郝澎认为,要成为真正的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就必须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人的口味和欣赏水平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没有作品的积累,没有长时间的聆听,就不大好断言自己不喜欢某种音乐。“欣赏音乐要学会开疆辟土,将异域变成自己的领土或家园。有了广博的趣味,才能获得透视的距离、俯瞰的高度,真正理解每一流派、每一风格的妙处。”郝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