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滴化雨伴笔耕】赵发民//儿时过七夕
儿时过七夕
儿时过七夕
文/赵发民
我的少儿时代是在生产队长大的。那时候,社员们统一出工、集体劳作。每到夏季,麦子熟了的时候,队里都要在离村边不远的地方割场(关中方言,割掉麦子,碾压成打麦场的意思),以存放和碾压收割的麦子。我们村的麦场就在我家后门100米处的开阔地带上。这里除了大人们凉晒碾打麦子外,就是我们小孩子玩耍的地方,也是大家晚上乘凉的地方。
那时候,物质生活虽然很差,但是,社会风气很好,没有环境污染,空气清新,人们也过得其乐融融。一到晚上,我们姊妹们经常掮(渭南方言读尖音)一张芦席铺到场面上乘凉,仰望星空,浮想联翩,听大人们讲那古老的传说。清晰的记得有一天晚上,没有月亮,天空澄澈,星星很多,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和我两个人在麦场休息,我双手十字相扣,放到头底,仰面朝天,很强的好奇心驱使着我问妈妈:天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星星?妈妈说:地上有多少人,天上就有多少星。妈妈还告诉我哪个是北斗星?哪个是七星勺?哪个是织女星?那个是牛郎星?妈妈说:那条长长的白带子叫银河。银河东边那颗最亮的星星就是牛郎星,两边的小星星就是牛郎的两个孩子。西边和牛郎星相对的那颗最亮的星星就是织女星。织女原是天上王母娘娘的丫环,因得罪了王母娘娘,被发配到凡间,与老实勤奋的牛郎一见钟情,结为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几年工夫,织女为牛郎生下两个孩子,俩人十分恩爱,幸福美满。这一切怎能逃过王母娘娘的眼睛,王母娘娘便从头上拔出银簪,在两人中间画了一条线,就形成了银河,将两人隔开了,只准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见上一面,这就是七夕节。
那时过七夕,民间盛行掐巧(乞巧),主要在女孩中间玩,据说依此能判断女孩巧不巧。初一前后,女孩们都要将豌豆泡在水里,放在背阴处,让豌豆出芽,这叫泡巧。泡巧是有讲究的,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泡的太早,豆芽长得太大,叶子也出来了,就不能用了。泡的太晚,芽太小也不行。最好的巧是豆芽细细的、长长的、亮亮的,豆芽小小的,是有是无的样子,这样的巧掐起来效果最好。每到七夕,我们家总是姐姐在张罗着。七夕的晚上,姊妹几个,在电灯下,拿一个搪瓷缸子,加水到快满为好,一人拿几根巧,轮流掐巧,看谁掐的好。其实,掐巧是利用了光学的原理,将细细的豆芽(最好的巧是中间带一点芽胚的)轻轻的放到水面上,巧在灯光的照射下,会在缸子底下投射出亮晶晶的影子来,这就是掐巧。掐巧是有讲究的,巧不能太大,放的时候不能离水面太高,否则,巧会掉到水里去。巧也不能太细,否则,不会形成投影。玩的过程中,掐的好的,自然得意洋洋,兴高采烈。掐得不好的,心情会非常沮丧。我们姊妹六人,大哥性格腼腆,也许是让着的缘故,基本上不参与我们的活动,二哥活泼好玩,有时也来参与一番,捣乱的成分居多,常和姐姐发生争执,姐姐埋怨起来,二哥都是一笑了之。
匆匆岁月过得真快,几十年过去了,每到七夕,我都会想起姊妹们在一起掐巧的情形,还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这种浓浓的亲情将会伴我终生,让我永远不能遗忘。
值此七夕到来之际,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赵发民,生于1962年,临渭区丰原镇人,1980年蒲城师范毕业,1987年陕西教育学院进修。爱好:读书、写作、散步。
三贤文苑
临渭区作家协会平台
欢迎关注 期待投稿
投稿邮箱:
LWQWYCZS@163.com
514895427@qq.com
1259020912@qq.com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