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 唐诗解读——李白之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
飞镜:指月。李白好以镜喻月。
白兔捣药: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
金樽:酒杯。
解读:
这首诗通篇围绕“月”这一意象来展开,诗人捧一壶酒,面对一轮明月,展开了对话。李白的一生,对酒对月都有着强烈的情感,他写过许多有酒、有月的诗,据说他在江上喝醉了酒,见水中有个月亮,就想跳入水中捉月,结果落水而死,这当然是个浪漫的结局,这首诗醉人醉语,将对月对酒的感受娓娓道来,妙语不断。诗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有一种令世人称奇的与月沟通的本领在其中。
全诗一开篇,以问句先起,问的是月亮何时出现,充分显现出诗人的主动性,这一问带有几分醉意,青天明月的宇宙之最、日落月升的自然之景在诗人的笔下,显得那样随意不羁,且这两句以极富气势的语气统摄全篇,令人怦然心动。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明月高悬于天,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然而它却人紧相随,行千里而不疲,李白捕捉明月这一特点,并把这种感觉表露无遗,在他的笔下,头顶上这轮明月像一位美丽的女子,似遥不可及,又似脉脉含情,既亲切又神秘,让人弃也不是,追也不是。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这四句是对月色的具体描绘,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举出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层层递进,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浅,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从而将诗人惊奇、疑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诗人此时由纯景物的描写逐步上升至对循环的自然现象的思考。所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是为什么?广寒宫中夜夜独处的嫦娥,无人做伴,寂寞无处诉。诗人望月望出愁意,品出对神兔和仙女的同情,其实是自己孤苦的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多少年来,明月升升降降、起起伏伏,却始终如一,而月下的沧海桑田、人世浮沉,不知已经更换了多少朝代,什么是亘古不变,什么是转瞬即逝,人生在世百年,到底能够留下些什么,从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也许曾经在李白之前,有人仰望星空,思考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答案不得而知,既然不变明月如此永恒,而人生又如此短暂,那么何不抓住头顶这轮皎洁明月和眼前杯中之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末两句化用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来照应篇首“把酒”句。诗人“问月”的结果是月光清逸地照进酒樽里,这一奇特的想象自有深意。想来人生苦短,所谓功名利禄不过过眼云烟,是留不下的,不如活在当下,把握现在,及时行乐,所以李白的思维转了一圈之后,仍回到眼前手中这一杯酒上,月光倾泻在其中,点亮了酒水,也点亮了诗人心中人生疑惑的答案。
全诗以酒展开,围绕月一以贯之,收束于酒,塑出一个美好永恒而神秘莫测的月的形象,这其实是清高孤傲的诗人自称写照。唐汝询认为,“收敛豪气,信笔写成,取其淡雅可矣。”李白这种“问月”的方式别出心裁,他不同于一般普通对话,而是内心与月亮进行了心灵了沟通,以咏月之出没、月之古今、月之虚实,意在引发人生之感慨,盖亦失意时以咏月聊以自慰罢了!不过,后世读者,不由人沉醉于诗人对月的诗意和美好人生回味之中,或举头望明月,或发古今之幽情,或明月千里寄相思……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