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昌龄之《从军行七首》(选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无那:同“无奈”。
金闺:闺中的少妇,征夫的妻子。
解读:
王昌龄这组诗共写了七首,都是描写边塞生活的诗作,且每篇都是边塞诗中的脍炙人口之作。这两首写征戍将士的相思离愁。不过在表现手法上又各有特色。
第一首前三句写景,最后写情,通过对环境的描述来烘托气氛,最后轻轻一笔,情已至浓。“烽火城西百尺楼”,点出征人怀乡的地点和位置,“黄昏独上海风秋”,秋风萧瑟,黄昏时分 ,一个人坐在高楼上任凭海风吹拂,将时间定格在人感情最敏感的黄昏与秋季。“更吹羌笛关山月”,此时哀愁的音乐响起,更增添了思乡之情。关山月原是汉乐府横吹曲,其内容多写边塞士卒不归的伤怀。这三句景物描写,出一幅画面:时间是秋天黄昏、荒漠中的一座孤城、一个孤独的人物再配以凄惨的音乐,战士们的悲情无以复加,终于引出了“无那金闺万里愁”,水到渠成、呼之欲出。短短四句诗,前三句为抒情蓄势,情景交融,不仅有征夫、思妇之愁,还有吹笛人之愁,胡应麟称王昌龄“言情造极”,从这首诗来看,此言不虚。
第二首则是从一个热闹的景象起起,给人的第一印象,诗中洋溢着快乐的气氛,似乎与主题不符,但这恰恰是诗人匠心独具之处,与下文的愁形成强烈对比:在如此歌舞行乐的场合中,战士们的乡思之苦都不能消除,“总是关山旧别情”,虽说琵琶换了新声,却总是脱离不了《关山月》的影响,都是反映离愁别恨的曲子。其实琵琶曲未必为愁苦之调,只是听者心中有愁,任何曲子在他们听起来都是哀怨凄惨。诗的前三句是以乐景写愁事,在强烈的对比中显示出愁之浓、情之切,最后以景作结,使诗意得到了升华。
两首诗作都是代人抒情,诗人精心挑选了极具表现力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战士久戍思家之情,前首借景抒情,后首以热闹行乐场面反衬离愁,诗意含蓄蕴藉,开启了中晚唐七绝主意的风尚。这是后话!
王昌龄(?—756?)字少伯,排行大。京兆人(陕西西安)。曾官江宁丞、龙标(湖江洪江西南)尉,故世人称“王江宁”“王龙标”。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郞。后遭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宁丞。因“不护细行”,又贬龙标尉。安史乱起,避乱江淮一带,触忤濠州刺史闾丘晓,被杀。新、旧《唐书》有传。所作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作。擅长七绝。《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