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重阳
重阳,亦称重九,宋吕希哲《岁时杂记》上说:“九者,老阳之数,九月九日,谓之重阳。道家谓老君九月九日生,取之此也。”按此说法,重阳节好像来自道家。但如果按《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也不奇怪。
九九重阳,渊源很早。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彼时的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又提到:“九月九日,四民(一作'士人’)并集野饮宴。”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描写的就是重阳节登高的旧事。诗中的茱萸是南方的一种花,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此外,由于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老北京一般在重阳这一天都要赏菊登高。“不管你是做官的、做生意的,老百姓都是希望生活节节高……清末民初的时候,登高一般在南城的天宁寺,天宁寺地势比较高,可以俯瞰北京。还有的去陶然亭,陶然亭也是登高的地方,所谓'与君一醉一陶然’。”(赵珩《百年旧痕》)
由于登高的“高”与“糕”字同音,因此九九重阳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说:“都人重九,各以粉面蒸糕相遗,上插剪彩小旗,糁饤果实,如榴栗银杏松实之类。”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像座宝塔般做成九层,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除了上述较为普遍的习俗外,一些地方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福建莆田人就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田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1989年,我国政府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既回归自然,锻炼身体,又开阔视野,交流感情,这当然是赋予重阳节以暂新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