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崇祯皇帝

中国历史上崇尚节俭的皇帝很多,但多是口惠而实不至,真正说到做到的很少,而大明崇祯帝绝对是这凤毛麟角的几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的皇帝中的一个。

崇祯皇帝在历史上的节俭和朴素是出了名的,有时近乎吝啬。崇祯小时候用仿影的方式练字,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

崇祯帝的节俭有时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自从他接掌政权以来,大明朝的财政状况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从万历末年对后金用兵以来,辽东战事不断,大明朝的国防开支连年增加。到了崇祯初年,明王朝官兵已达50多万,每年额定的军费高得惊人,再加上庞大的官僚行政支出以及庞大的宗室消费支出,明朝的财政总是入不敷出。

要解决常年的财政赤字问题,崇祯帝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自己带头节流,在宫中朝中提倡节俭已是必然。按照朝中惯例,每年的端午节皇帝都要送给朝臣没人一把扇子以示关怀,可到了崇祯即位后立即就把这项惯例撤销了。类似这样的极为细微的支出,崇祯帝减免了很多。与此同时,崇祯帝自己在衣食日用方面也相当节俭。“上恭勤节俭,励精图治。自神宗(万历帝)以来,膳羞日费万余金,上命尽减,但存百分之一。旧制,冠袍靴履日一易,上命月一易。”(《崇祯遗录》)崇祯皇帝还把日常使用的金玉器皿改为瓷器或是漆器。这当然是一种形式上的节省,殊不知瓷器中的宋代官、均、哥、定窑精品,其价值并不在金玉之下。

在皇帝的影响下,后宫也一改浮华旧貌。周皇后、田贵妃都素颜或薄施粉黛,在夏天还带头穿不加绣饰的素白衫,惹得嫔妃宫女们纷纷效仿。周皇后甚至还在后宫中组织过一次大生产运动,她让江南织造处特地给宫里送来一批纺车,亲自督促宫女们集体纺线。这样的初衷是好的,可宫女们参差不齐,有的屡教不会,惹得周皇后一怒之下把纺车当劈材给烧了。

这种平民生活方式当然也可看作是节俭和朴素,甚至可以把它看做是崇祯皇帝美德的象征,但它对遏制每况愈下的大明王朝财政却帮助不大。其实,崇祯皇帝的“节俭”美德不仅救不了他的帝国,有时更让它更加雪上加霜。为了节省帝国开支,崇祯下令大幅度裁撤驿站。他认为驿站的存在,既让来往的官员揩了国家的油,同时还得养大量驿卒。裁撤的结果是导致大批因失业而无法生存的驿卒纷纷加入农民起义的行列。这些默默无闻的驿卒中,有一个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李自成。而据统计,崇祯裁撤驿站所节约的开支仅仅为三十万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皇宫一个月的支出。

崇祯十七年(1645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兵围北京城,一向“节俭”的崇祯皇帝的国库中只有存银八万两,这么一点银子要应付农民军攻城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崇祯皇帝下令百官、勋戚和太监捐出私房钱(据说崇祯自己就藏有许多私房钱)来筹措军饷的目的也没实现,等待着崇祯帝的也只有煤山一吊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