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恢复中原的梦想再一次落空
南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理宗在位时期,面对急剧变化的外部局势,宋朝内部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依然聚讼纷纷。朝臣中的一些人出于仇视金朝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一雪前耻;而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要重蹈覆辙。然而,随着金朝节节败退,宋理宗最终还是决定联蒙灭金。
平心而论,理宗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南宋政府虽在嘉定十一年(1218)就响应蒙古联合攻金的建议,但迟迟未见行动,应该还是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而当时的金哀宗却首鼠两端,一面想与南宋联合拒蒙,一面又打着南宋四川的主意。天兴二年(1233)八月,金哀宗命秦州元帅粘哥完展乘宋不备,攻取兴元府,向四川扩地。同时,河南金将武仙也攻打南宋的光化(今湖北光化西)等地,以便为哀宗入蜀杀开血路。只是南宋京西兵马钤辖孟珙大败来犯的金军,并乘胜攻克金朝境内的邓、唐等州,才使金哀宗入蜀计划成为泡影。
“面对金朝必亡之势和得知金朝图蜀之谋,再联系到宋金关系的历史宿怨和近期走势,南宋决策联蒙灭金,实在也是无可奈何的。由于此时的金朝已必亡无疑,联金抗蒙已不可能扭转变局,而只能开罪于蒙古,使宋朝更早进入与蒙交战状态。而联蒙灭金,既可缓和与蒙古的紧张关系,又可满足靖康之变以来的仇金民族情绪。”(虞云国《细说宋朝》)所以说,宋理宗联蒙灭金的决策也是诸多原因共同促成的。
公元1234年对于南宋朝廷来说是个极具转折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理宗改元“更化”,是史弥远死后宋理宗亲政急于拨乱反正的一年,也是南宋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一年,因为给其造成无数屈辱的世仇金朝在这一年灭亡了。端平元年蔡州城破,金哀宗自缢身亡。与蒙军共同围攻蔡州的宋军统帅孟珙在废墟中找到了金哀宗遗骨,并带回了临安,整个南宋顿时陷入了报仇雪恨的狂喜当中。
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以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的一些人欲乘机抚定中原,提出“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归德,今洛阳市、开封市、商丘市)”的建议。而大部分朝臣对此都持反对态度,认为此时并非出兵的时机,南宋目前的力量还不足以与蒙古为敌。刚刚摆脱史弥远控制,得以“赫然独断”的理宗,面对大好时机,屡屡发出“中原好机会”的感叹。收复故土,实现宋室中兴,建立盖世功业的念头最终促使他做出了出兵的决定。
端平元年六月,宋军进军河南。先是收复了南京归德府,随后开封蒙军也献城投降了,七月初宋军进驻开封。一个世纪以后,赵宋臣民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都。经历了战火的开封此时已是一片废墟,宋军收复的只是一座空城,但毕竟他们还是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宋军占领开封以后,没有及时运来粮草,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宋军勉强继续向洛阳进军,史称“端平入洛”。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宋朝境内。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理宗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端平入洛’的失败,使南宋损失慘重,数万精兵死于战火,投入的大量物资付诸流水,南宋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借口,蒙古由此开始了攻宋战争。”(游彪《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