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丈二草书横幅赏析
林散之八十三岁时所作论书诗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希贤 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这也是他的书法进入化境后才能深刻体验到并道得出的心声。他将此诗写作丈二整宣横幅,气势撼人心魄。通幅真气弥满,既雄厚又狂放,用笔亦圆亦方,斩钉截铁,又柔韧有节,变化莫测。其涨墨、浓墨处厚重而不滞,枯笔散锋 渴墨处有如烟云腾绕,字形笔画散漫而神意在,内力更强。长锋羊毫在其手中经数十年的运使、研究,创出一套独特的笔法,笔锋的正侧翻转,无不如志,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这件草书横幅,纵2米、横4米,应是林散之一生中最大的作品,在展厅中展出,气势恢宏,十分壮观,观者无不渍渍称赞。
林散之自评“老来风格更天真”,八十五岁以后的字“静下来了”,这件草书书于1980年,林散之八十三岁,应是老来天真之作,但还没有完全“静”下来,我们观看这件作品,感到老人自评是十分客观的。整幅作品笔法纵横,枯湿笔相间,枯笔如万岁古藤,迎风摇曳,精力充沛、生机弥漫。
南京高二专攻草书,对自己的草书很自负。早在1962年,高二适初次见到林散之的书法,曾拍案惊呼:“这才叫字”。日本书法家青山杉雨题“草圣遗法在此翁”赠林散之。更有启功、赵朴初等人的高度评价,对没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林散之来说,这些评价都是客观公允的,是他自身高妙的艺术造诣所带来的。
单从墨法的角度来赏析,林散之书法的高度从此做可见一斑。
高级的草书也讲究'墨分五彩',墨有焦、浓、重、淡、轻,有枯、干、渴、润。从图片看此作用浓墨写成,但用墨焦、浓、重、枯、干、渴、润皆备。林散之作为书法家兼画家,有意在作品中引入了国画的墨法,浓涨墨和干渴墨的对比在此作中尤为突出,但整体上显示出的是润泽的生气而不是干枯的死气。
干渴枯墨的典型就是字迹中的飞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飞白书,但因匠气十足淘汰了。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
涨墨是指墨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在书法中运用涨墨是王铎的首创。有人说王铎书法中的涨墨是失误,真把王铎当做吃瓜群众了。
王铎时代还没有生宣,落在绢、熟纸上的多余的墨是很容易吸掉的;王铎写字时落下许多的墨让其自然渗化,是一种处理手段。清末画家蒲华、当代大家潘天寿都喜欢用涨墨,潘天寿还有更让人称奇的误墨法。
王铎以润笔或者掺水的墨对点画有意进行渗晕,或使线条之间互相合并,或使笔触与渗晕交叉以丰富层次,使墨色的变化强烈,显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笔墨趣味,从而促进了以后对焦、润、枯、湿诸般墨色技巧的探索研究与应用。“涨墨”又使局部的点线溶于一处,形成块面体积。增加线条运动中的律动感,仿佛是乐曲的重鼓重锤,铿锵有力。仔细品味,王铎的“涨墨”还在于它的虚灵透澈,绝不是死墨堆积。此法应是王铎取法于画。将绘画的晕染技术引入书法的结果。
上图中的“希”一字之中既有枯墨又有涨墨,这体现了书法家林散之的用笔用墨的技巧高度和难度;单纯的用涨墨枯墨无非是蘸墨多少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做到,把涨墨和枯墨在一笔之中表现出来才叫难度。高级的墨法和笔法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用笔的技巧绝不会出现一笔之中涨墨枯墨具备的效果。
行与行之间润枯形成对比。
有人说林散之是吹出来的,单凭这幅作品的墨法,你临摹一下就知道林散之书法的难度和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