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另有一部“石头记”少有人知

几天前曾提到《谷腾堡在上海》一书和石印术在中国的不同境遇。当时手边无书,不敢乱加发挥,多有语焉不详之处。因此事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书籍文化的演变非常重要,以往也少有人关切及此,所以有必要再说清楚些。

我过去读中国书史和印刷史,已接受将西方铅印术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书籍产业现代化的一条主线,认为铅印自始至终是中国印刷业现代化唯一出路。读《谷腾堡在上海》,才意识到这其中另有故事。

芮哲非有一个“上海石印商的黄金时代”的说法,上下限定位在1876-1905。他指出,石印业让中国印刷史改变了方向,形成了与西方印刷业演进过程的重要区别。其最引人深思之处,是当时可供中国印刷商选择的西方印刷技术已有多种,最终却是石印术胜出。导致此结果的原因不是西方人强迫或倾销,而是中国出版商的主动选择。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

其一,投资相对较少。

其二,石印引出的书更貌似传统的书籍之美。

其三,彼时出版商、印刷商出版观念相对传统,和雕版印刷时代的同行尚无多大分别。

我最关注的,是第二条。第一次读到此处时,真有水落石出之感。

中国的读书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训练,长期阅读雕版印刷的经典书籍与举业用书,且人人都必须练一手好字,不然科举考试时会大大吃亏。可以想象,他们对传教士搞出的铅印宗教小册子一定不屑一顾:不仅是内容“荒诞不经”的问题,那稀奇古怪的铅印汉字他们更难以接受,觉得既毫无美感,又有辱斯文。

石印商深知此中丘壑,所以投其所好,多多翻印举业经典,还能制作微缩版,不仅保持旧日书本面貌不失,还能节省成本,降低价格,所以大受欢迎。雕版印刷无法在价格上竞争,凸版印刷无法“书籍美学”上竞争;传统经典早有权威定本,不容随意诠释,只需翻印即可,加之举业比天大,对“复习资料”的需求没有止境——这种种情形汇流上海,催发石印术忽然崛起,迅即发展成辐射全国的印刷产业,更加速把上海变成一枝独秀的文化中心。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石印术经大半个世纪的完善,已成为印刷图文报刊的主力,在原貌复制图书方面也已显出优势。据说,除画报期刊外,仅就书籍而言,以下五类适合石印:1,小批量插图类非商业书籍;2,内部出版物,各种指南、手册;3,非拉丁文字图书;4,早期印刷善本的摹本;5,因求新奇而试水。

只需想想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人对书籍之需求,就可明白,石印术成为中国引进西方印刷术第一选择是多么顺理成章。因为要维新,所以需要办期刊;因为要“国学”,所以要复制经典;因为要科举,所以需要各类指南、手册;因为是汉字,采用金属活字事倍功半,所以还是石印方便;因为新奇而又能传承传统书画艺术和笔墨趣味,所以达官贵人们宁可借石印望梅止渴,也不愿因冷冰冰、硬邦邦的铅字而让苏黄米蔡风流云散。

因此之故,这石印之术在中国的命运,多有大可深究之处。我只好又买了两本书:《清末民初的石印术与石印本研究》和《石头记: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唉!人生苦短,且慢慢读吧。

(0)

相关推荐

  • 中国图书的抄本、刻本与蓝本

    抄本 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书籍主要是靠用手抄写来流传的,这类书籍就叫抄本,也称为写本.但是,在雕版印刷产生之后,仍有许多抄本流传.可以说,版本包括了刻本(印本).抄本(写本)两大类.凡是抄写.誊写.誊 ...

  • 胡洪侠|书就是书,少扯别的!

    [多年前随"滨海深圳"采访团去过一次科西嘉岛,有些记忆至今依然拂之不去,盖因与书有关.读书求新,藏书求旧.所谓藏书,其初心之一不过是收藏记忆:文化的.国族的乃至个人的记忆.] 阿亚 ...

  • 胡洪侠|晚明最美的书,学者说是这一部

    一位研究者在法国图书馆见到了一部晚明刻印精美的<湖山胜概>,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疑问:"除了书中的文字.图画内容之外,书籍的形式是否也具有特殊意义?书籍形式的差异又是否能反映出其功能 ...

  • 胡洪侠|父亲的悲欢,我们所知甚少

    [<我的"私人高考史"]之十三 我一定是在那天的上午就到了河西街我姑姑家,极可能骑的就是我家那辆"高大破"自行车.记得1979年高考前的通知说,考生需在正 ...

  • 胡洪侠|老朋友为我抄了一部书

    在网上找到的李晓岚照片. 我和李晓岚是这样一种关系:不管多少年相互失联,一旦通个电话,不用任何寒暄之词,省却一切虚假客套,即直接开始闲扯瞎聊,仿佛并非十几年或几十年没见了,仿佛昨天晚上还在一起喝酒,凌 ...

  • 胡洪侠|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

    昨夜二更到苏州.托朋友王道订的酒店,说是在相城区,原属苏州郊县.果然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前后远离城市灯火,只有酒店大堂灯火未熄.今早下楼早餐,才发现酒店原来在湖边,风景竟然甚佳. 今天王道做导游,踏访苏 ...

  • 胡洪侠| 范用存牍中的姜威往事

    <范用存牍>,汪家明编,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一版. 此书一套四册,收范用先生存友人来信1800多封.全书按通信人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书后附通信人简介."H-L" ...

  • 胡洪侠|董桥《文林回想录》

    疫情不仅减损人情交往,也耽误书缘缔结.一国之内,因为有诸多电商平台助力,喜欢的书还可以照买不误:一涉境外,麻烦比天大,检疫防疫之严,海关有如"鬼门关.我当然支持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 ...

  • 胡洪侠| 台静农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实难”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北京三联1991年5月版. <乡愁的理念>1991年5月出版,整整一年以后,1992年5月11日,我才买到一册.书中48篇散文小品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段 ...

  • 胡洪侠|“童年”之后,“读者”也消逝了

    <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美]斯文·伯克茨著,吕世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 今天想重述一下30年前的一堂课.那是199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斯文·伯克茨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