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有没有外戚干政?看看商王朝初年的乱局|史记次元殷商时代009

在《殷本纪》里,我们要解决《史记》次元的时间难题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商汤活了多久,伊尹活了多久,太甲又在伊尹的荫蔽之下,在位多久。伊尹死在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时,他又是在沃丁即位多久后死的。还有一个人物几乎会被忽视:咎单,这个人物跟随伊尹的记录,两次出现,他又是什么角色呢?

009

《史记》次元里,对太甲这个人物无疑是肯定的。他知错能改,在伊尹的督促下,他成为商王朝还算有建树的一位统治者。后来还被成为商王朝的“太宗”。

“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对他的肯定来自于伊尹。而《殷本纪》里的这段记录与其说是在说商王朝王位的更迭次序,不如说是在讲伊尹的作为,充满了对伊尹的肯定。也就是说,在这段故事里,伊尹才是故事的主角。太甲的存在不过是用来证明,伊尹是对的,他在商王朝的故事里几乎可以算得上一个完美的存在。他的存在似乎能够让商王朝初期频繁的王位更迭显得有序而且合理。

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商汤死后的四代君主的时代其实是伊尹们的时代。太甲被放逐到桐宫,在伊尹代为执政的那三年,恰恰说明,有没有太甲的存在其实都一样。“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伊尹把商王朝的烂摊子收拾好了,又还给了太甲。

太甲干了几年呢?这是彻底的还政呢?还是只是形式上的呢?太甲坐上至上荣耀的天子之位,但仍在伊尹设定的框架之下。他仍然接受伊尹的监督,干得好了会得到表扬。这个好不好,要由伊尹说了算。“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当然,在桐宫那三年,太甲可能也想明白一个问题,如果得不到伊尹的肯定,将会意味着什么。

伊尹无疑是长寿的。他是在商汤那一代崛起的政治人物,很有可能代表着有莘氏。有莘氏在商王朝是一个什么存在呢?他是商汤的政治联盟,同时也是商汤的妻族,他们在商王朝最初崛起的时候,必然是出过不少力的。出力的多少也说明他们真正的实力和贡献。同时也意味着即便是论功行赏,有莘氏也有资格要求拿到他们应得的那一份。关于这一点,《殷本纪》没有对这重关系做深入的解读。

在《史记》的次元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线索,来证明当年那个死在商汤前面的太子的母亲是谁,也就是太甲的祖母是谁。如果做一个推测,伊尹极力呵护的这个孙子恰恰就是有莘氏的外甥呢?这无疑就找到了伊尹一切行为的合理性。伊尹不仅仅是商汤的忠实追随者,还可能是商汤的妻族之一有莘氏的势力代表。这个时代存在外戚势力应该也并不意外。

由此来看伊尹“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的故事之所以被记录下来,恰恰是为了说明伊尹的人生三问: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的使命是什么。

太丁的死可能是一个意外,也可能是死于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权力争夺战。那么,太甲在伊尹的支持下登上帝位,无疑是一度失势的外戚有莘氏的重新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伊尹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包括把太甲放逐,也是为摆平各种势力争取时间空间,避免更尖锐的冲突。

太甲被放逐的三年,很可能是权力继承权被搁置的三年。在商王朝经历了外丙和中壬两个短命的君主之后,要把王位的继承权重新回归的太子太丁的儿子太丁身上,外丙和中壬的儿子们和他们支持势力就没有意见吗?伊尹把太甲放逐,把王位空在那里,也让这个问题悬而不决。在这三年里,应该无数次讨论过这个空缺的王位由谁来填补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这三年里也就变成了是否要把放逐的太甲重新迎回来的问题。多元化的选择就变成了二元化的选择。

太甲在伊尹们的拥戴之下,重新登上了王位。三年的时间并不算太长。这让商汤死后形成的权力震荡平静下来,商王朝的统治也变得稳定而可控。这是太甲在执政吗?不是的,仍然是由伊尹在执政。太甲怎么干,干得好不好,要由伊尹说了算。他坚定地站在太甲身后,代表的是商汤所主张的价值,也代表着商汤的妻族有莘氏的利益。这两者之间会有矛盾冲突吗?也许还是有的。只是在伊尹高风亮节的行为中被遮掩了起来,纯粹变成了一个对伊尹个人道德价值的评判。他有能力也有实力取代太甲,自己坐上那个王位。但是,这现实吗?恰恰因为他没有这么做,堵住了那些可能反对他的人能够找到的借口。

他已经很老了。从商汤到太甲一直到沃丁,时间是他最有力的武器。他是商王朝初期的政坛常青树。也可能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使商汤立国的价值体系得到延续,尽管我们无法从《殷本纪》看出,商汤对他所创建的这个未来国度抱着什么样的期待,要延续什么样的价值。商汤尽管一生都在打仗,所发布的言论基本上都是涉及战争。但是他把“德”字挂在嘴边上,也不断得到伊尹们的背书。

太甲执政了几年呢?从伊尹的一生时间来看,他执政的时间应该并不算长。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伊尹超乎寻常地长寿。他熬死了从商汤开始的四位君主,一直活到商汤家族的第四代人沃丁。

太甲也死了,死在了老不死的伊尹前面。他的一生会不会有遗憾呢?按照《史记》次元的记录,在第一次登上王位的那三年,他是“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的,这同时也意味着,他和伊尹的价值追求并不一致,同时也意味着他很可能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由着自己的性子。不过,他最终还是在强势的伊尹面前妥协了。商王朝的历史无疑是强臣弱君的历史,也就是说,太甲的所追求必须遵循伊尹的价值,在这一点上,伊尹从未妥协过。

太甲的一生在和伊尹的妥协中度过,他坐在那个至高无上的王座上,接受伊尹们的评判,做的好就得到表扬,做得不好就会被训诫。这会不会让他觉得惶恐而且尴尬呢?甚至还可能是郁郁寡欢的。在他的一生中,很有可能在大事上他从来都没有做过主。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太甲就这么死了。他犯过错,被彻底否定过。他悔改了,他或许应该感谢伊尹们还能够给他第二次机会。就个人而言,他死去的时候或许会有一些遗憾。他的儿子沃丁顺利即位。这个过渡应该是平缓的。在司马迁的记录方式里,我们可以看一下他的表述,那个“立”字在经历了三位君王的更迭之后,重新回到了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太宗崩,子沃丁立。”这意味着沃丁的上位没有什么争议。

那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沃丁这个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他也许早早就被确立为太子,他所接受的教育应该来自伊尹的价值体系。他的存在是为了保持这一系统的稳定性。

在沃丁在位的时候,伊尹终于死了。这是否意味着沃丁就可以长出一口气呢?好像也未必。伊尹死后,被葬在了亳。这可能是一个超越标准了礼遇,应该也是对于他一生功绩的至高的肯定。

同时,他所遵循的价值体系和他一生所建立的商王朝系统被继承下来。这就意味着,沃丁和他爹太甲一样,并没有因为伊尹死了,就有更多的主动权。

“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咎单,这个在《殷本纪》里只出现过两次的人名意味着什么呢?无疑,他是商王朝初期的候补守门员。接下来我们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