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慢读|《曾国藩家书》第15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
【原文】
沅弟左右:
弟信言寄文每月以六篇为率,余意每月三次,每次未满千字者则二篇,千字以上者则止一篇。选文之法,古人选三之二;本朝入选三之一,不知果当弟意否?
弟此时讲求奏议,尚不为迟,不必过懊恼。天下督抚二十余人,其奏疏有过弟者,有鲁卫者,不有及者,弟此时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以吾弟攻金陵之苦力,用之他事,又何事不可为乎?
同治四年正月廿四日
——【译文】——
沅弟左右:
弟弟信中说寄文章每月规定六篇,我的意思每月三次,每次不满千字的写两篇,千字以上的只要一篇。选文的方法,古人选三分之二,本朝入选三分之一,不知合弟弟的意不?
弟弟现在讲求奏议,还不迟,不必过于懊恼。天下督抚二十多人,奏疏超过弟弟的,有鲁卫者,有不及者,弟弟这时用功,不求太猛了,但求有恒心。以我弟攻金陵的苦力,用于其他事,又何事不可以做成。
同治四年正月二十四日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
【原文】
澄、沅弟左右:
纪瑞侄得取县案首,喜慰无已。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谆嘱瑞侄从此奋勉加功,为人与为学并进,切戒骄奢二字,则家中风气日厚,而诸子侄争相濯磨矣。
吾自奉督办山东军务之命,初九、十三日两折皆已寄弟阅看,兹将两次批谕抄阅。吾于廿五日启行登舟,在河下停泊三日,待遣回之十五营一概开行,带去之六营一概拔队,然后解锚长行。茂堂不愿久在北路,拟至徐州度暑后。九月间准茂堂还湘,勇丁有不愿留徐者,亦听随茂堂归。总使“吉中”全军人人荣归,可去可来,无半句闲话惹人谈话,沅弟千万放心。
余舌尖蹇涩,不能多说话,诸事不甚耐烦,幸饮食如常耳。沅弟湿毒未减,悬系之至。药物断难奏效,总以能养能睡为妙。
同治四年五月廿五日
——【译文】——
澄、沅弟左右:
纪瑞侄得了县乡试的头名,太欣慰了!我不期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就是读书的苗子,世家的招牌,礼义的旗帜。谆谆嘱咐瑞侄从此更加奋发,为人与为学并进,力戒骄奢二字,那么家里的风气就越淳厚,而子侄们都争相濯磨。
我自奉旨督办山东军务的命令,初九、十三日两折都已寄给弟弟看,现将两次批谕抄给你们看。我于二十五日起程登船,在河下停泊三天,等遣回的十五营,都已出发,带去的六营,都拔营而走,然后解锚长行。茂堂不愿久在北路,准备到徐州度暑,九月间准备回湖南,士兵有不愿留徐州的,也随茂堂回去。总要让吉中全军,人人荣归,可去可来,没有半句闲话,惹人家议论,沅弟千万放心。
我舌尖蹇涩,不能多说话,做什么事都不耐烦,幸亏饮食还如常。沅弟湿毒没有减轻,悬念之至!药物断难收效,总以能养能睡为妙。
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