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父子相隐是否为直”的探讨
【前言】:此探讨发生于2019年某月周四、周五、周六。
【探讨参与人】:莫奥兄弟,老鬼,郑强老师,青石道兄,伍建一老师
【有理有据的理性观点有】:莫奥兄弟“社会环境论”、老鬼的“善根论”、青石道兄的“法直废情和情直废法”论、郑强老师的大小节之辩、伍建一老师的“正义与亲情的平衡论”以及三元斋主结合易经的解读。
【楼主问题出处】: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关键字词】
隐:微也。
《尔雅》这个“隐”字也许就是解开这一则的关键。
【导读】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自身不正何以正人?
在儒家精神里,到底是法大还是情(此处指人情、感情之情)大?如果是情大,那这一则,孔夫子无疑就是亲手为后世因情枉法徇私舞弊之徒打造了一枚高大上之挡箭牌。
《论语》里,遇到亲人做了非善甚至违法的处理方式是否和《易经·蛊》卦一致?
如果“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子做了非善违法之事相互包屁是否违反儒家“正义”?
后来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又是从何时开始的?
【经典同参】
1.《周易·蛊》
2.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说:“自己身正,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问题?自身不正,又怎能让群众身正?”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
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朱熹《集注》:几,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译文见附录)
【白话参考】
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耿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
孔子说:“我家乡耿直的人和你那里不同,如果儿子做错了事情,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如果父亲做错了事情,儿子会为父亲隐瞒,直道就在其中了。”
【探讨进行时】
楼主:诸位老师们如何看待这一则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子相隐是否为直道?
莫奥兄弟:叶公,这是楚人。仲尼之乡党在鲁。周公礼教在鲁,孔子是站在周礼的立场上讲的。叶公的楚人思想是自然淳朴的,而孔子的思想是尊周礼的儒家。楚王族得其下民之心久矣,治国无为而万民附焉,虽诸族并陈而不相乖违,要在法治之公而无私,是以子不藏恶其父。民心向上之故。观周礼施教之下的鲁国,其下民之风亦淳朴善良。然而王族争斗,离心离德。国法混乱,民无所宗。是以父子相依,互掩其恶。信不足,故不信之上。孔子一语道破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民心所向非出于自为,乃上施其政而风行天下。观其民小亲,则知其不大亲。如忽略楚鲁两国政治而只谈此父子亲疏,就失去了判断的前提。无条件的宣扬父子相掩,必然倒逼公正。催生上治不公,因而顺应无信之德。此乃儒家恶流,抛砖引玉,看看大方之家又会如何解读。
楼主:
由衷佩服,这一则困扰了我好多天了,孔子若是因情枉法之人,前面何必言“其身正,不令而行”?但若不是,何必此处又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历代版本都是把“隐”解为“隐瞒”,辜鸿铭解为“沉默”,觉得这些解释都与论语以及整个儒家精神违背——若是父子互为隐瞒,则道义何在?儒家之忠信何在?若是家人有错因情枉法,互为隐瞒,儒家岂不是成了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这一则太深奥,我读不懂了
您这是独一家啊,一语惊醒梦中人,大赞!
@莫奥兄弟
已经不囿于历代版本解读了——朱熹,钱穆,杨伯峻
不知道宋代张载是如何解读的,他也有解读论语的书,
莫奥兄弟:象孔子这样的人,竟然不受重视,流离在外,足见鲁国政治的风吹歪了。楚王欲见孔子,孔子也欣然向往。这是心灵的召唤
楼主:
这一则是讽刺时弊?实际还是言“君子之德风”?
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谢氏曰:……当时是,爱亲之心盛,其于直不直,何暇计哉《集注》
爱亲之直虽是直,但终究不是法之直,夫子称父子相隐,直在其中,令人费解。(今日回看,当时在惘然中)
楼主引用资料:邓晓芒教授在《南风窗》发表《对儒家“亲亲互隐”的判决性实验》,其中提到:刘清平教授认为“亲亲互隐”的不正之风是导致今天社会普遍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引起了儒家信徒们的围攻。2005年出版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70万字中有60多万字是攻击刘清平的观点的。2007年,邓氏为刘清平的观点辩护,招来了反对人士的轮番作战,论战持续了一年半。邓氏的文章全部收在《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中。邓氏认为,儒家的“亲亲互隐”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当它维护一家的亲情的同时,必然无视和损害另一家的亲情,如果家家都是不依不饶地维护自家的亲情,则将导致天下大乱、无法无天。由此就需要一个专制的大家长即百姓的“父母官”来处理各家之间的冲突,这就造成了中国几千年权力通吃的现状,也是中国几千年专制的“正当性”根基。父亲的行为不良,侵害他人利益,触及法律,儿子予以揭发,叶公认为这是正直的表现。孔子没有说揭发父亲攘羊的行为不能算“直”,但他显然认为这种“直”的层次不高。他提出了另一种貌似不“直”而“直在其中”的表现,那就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母和子女之间互相包庇和隐瞒过失,怎么可以说“直在其中”呢?咱们的观点和刘清平,邓晓茫教授一致
老鬼:隐而不诳是为直
楼主:如果父子相隐为直,儒家被骂一点不冤
老鬼:然而,父子无隐,其情近禽兽。
楼主: 隐,它就有诳的成分,
“然而,父子无隐,其情近禽兽”
——这就为因情枉法找到了最好的理由,所以大家都别骂腐败了(
)
老鬼:这有人性父子之情。又有大义,否则近于禽兽。所以无隐而献,其性和易牙无二
楼主:两者不同,一个是出于正义,一个是出于讨好主子。“父子相隐为直”任由演变下去,将成为后世徇情枉法者最好之挡箭牌
老鬼:故事不同,禽兽相近,孔子不是玩口活儿的纸上圆满,是要落实到身上的。这和墨家的没有分寸不同
楼主:那就别骂腐败了。
老鬼:把自己置身其间就知道了,你和你儿子,你和你父亲,你带入一下就不会做空谈了
青石三易:法直废情和情直废法在老夫子那里都是不可取的,这是在以吾党之直非彼党之直,且吾党之直亦非。
楼主:我儿子犯错,我直接斥责或痛打@老鬼
这样以来,辜鸿铭的解释最合理。
隐,沉默
@老鬼 @清石一易
亲人有错,保持沉默,装不知道,也就是不和官方作对也不合作
老鬼:都是没有分寸。
楼主:父子相隐为直和易经蛊卦精神有出入。父子相隐为直是宁可接受良心的惩罚也不承认错误
老鬼:你打儿子和公堂法场的相隐不是一回事。命案,逃亡,灰色地带,这问题只有落到自己身上,才有答案。听讼吾尤人。这不是绝大多数人能做到的。
楼主:
子作证也是直,父子相隐也是直,不能说因为出于夫子之口,就认为父子相隐是正确的。
老鬼:不要把圣人东西卡通化,要体会微妙的东西。禽兽都无私,你把人推向禽兽?
楼主:这一则使人性中一片私心无处可藏。
老鬼:忠孝都是私。这黑白之间的地带你看不见吗?——看到了,诳已经不直了
你要那直做甚用?隐发于真情,这就是直。——直,不是要来的,是第一反应,和楚国人一样。
楼主:可是夫子之直,这个度不好把握,情大于法,所以中国不专制不行,必须推行圣贤治国,榜样的力量
老鬼:日本武士道就是扭曲极端化的儒家,不诳述伪事。就不是要大于法,不要诱导极端化
楼主:遇到父或子犯错被问到:民间通常回答——不知道,或者撒谎,警察也不追究,这就是隐了,这些表现是常态。
老鬼:圣人说话和下棋一样。下一子,考虑到十步甚至一百步后带来的后果,而不是为了爽口。一时纸上圆满。听着好听。圣人心思。常人不堪揣摩
郑强:@婴孩
父攘羊为父失小节,子证之为子失大节,一家之内,大节是也,小节虽有出入,亲亲之道未之亡也。故父子相隐为宜矣!
”父攘羊为父失小节,子证之为子失大节,一家之内,大节是也,小节虽有出入,亲亲之道未之亡也。故父子相隐为宜矣!“——醍醐灌顶,偷窃确实是小节。
楼主:如果父杀人,父或子犯了十恶不赦之罪,父子相隐是否还是直?
老鬼:你看看舜对待他的父和后母。就知道(实际这个还是不同,舜之父母兄弟损害的是舜自己)。
你看看舜对待和他的父后母。就知道别说父子相隐。就是师生也有。这不是当下对错的事。是百代风俗的事。
我女儿幼儿园时做的一个题,我觉得不对,但她说老师就这样说的。我心里知道老师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依然给我女儿说。“老师说的对”。我不是欺骗女儿。是我说老师错了。从此她会轻视老师于是会不注意老师讲的知识。我觉得,那道题具体的无足轻重的对错万全没有。她对老师和学习的敬意重要。这就是权。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会借此机会“大显身手”
楼主:为老师隐一直如此,孩子大了,就无法隐了
老鬼:孔子的相隐,是给人心留下善种。比这一个案件的对错重要的多,有了此案的公正,人心父子相告,兄弟相害,社会人心失了善种。那是失了淳朴风俗的百代恶根。(老鬼关于善根的论述尤其精当无比,参考2006年南京彭宇案恶劣影响)
老鬼:孔子要的是百代风俗。不是一个个案的完美。圣人的大局
楼主:——“善根”。谢谢你,老鬼
@郑强 谢谢郑老师的”大小节之辩“因为追求完美,夫子相隐为直,我一直觉得夫子在欺骗。
郑强:@婴孩 父杀人,隐之则违国之大义,证之又失家之大节,不隐不证,王法犹在,何患刑戮之不加焉?(郑老师,真儒者也!
)
伍建一:@婴孩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直——以十目视之,使无所逃。叶公所言:儿子亲自证明其父之过;
孔子所言:儿子不应亲证其父之过。叶公所言的直是亲自证明,孔子所言的直是亲人迴避。
孔子不是只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其后还有一个“直在其中”。孔子之意,是在维护亲情与坚持正义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供参考。(伍老师的”寻求平衡“对我有震撼)
周六:
这一则从周四开始延续到周末,终于有了结果。
【探讨参与人】:三元,楼主,老鬼
楼主:
-----父子相隐是否违反世间大义(和对后世的影响)。今天上午11点就此事问天,用文王三钱卦得卦蹇之巽(二爻上爻变)
三元斋主:蹇利西南,是让人思考坤之大义,坤有直方大,直当其首,子之直首,当是其父,子废其首,自取其正,如此辱纲败伦之事,是违背基本之正直而曲合道义的行径。
楼主:因为我问的是父子相隐是否为直。卦象显示是不直,坎为首,艮为止。但是,父子相隐,随之而来的是艰难——初二动爻: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此时,忽然想起了邵康节的绳水吟——
水能平而不能直,绳能直而不能平。
安得绳水为人情,而使天下都无争。
卦象明言父子相隐不是直。
巺,备也,道义之高,德行之厚,皆非一日之劳,亦非一举之功,九层之台高而固,一在其渐备而升,二在其根基之稳。
孔子的评论是正确的。
楼主:父子相隐为直虽不违悖亲亲之直道,看卦象还是有隐患的。这样做的前提是具备大象和卦辞所说的德性。不然就开启了因情枉法之黑暗之门。
三元斋主:九尺高台,始于羸卵
楼主:是的,发现读书读的究竟还是自己的天性。和自己天性合就很容易读进去。不合即是大罗神仙也没辙。像我,即使夫子说的话这一节于我的天性不合我还是大生疑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就是不变真理,翻来覆去,终究没逃不过圣贤手掌心(
)。
老鬼:你所能看懂的,都是你本来就懂的。
楼主:的确如此
本号反省:
这一则,当年因怀疑父子相隐违背直道,心生纠结问了大儒,问了天,真个是做到了一旦有疑不搞明白不罢休。
今天,这则,在一个学习群同样引起了争论。
作为过来人,时隔一年再回看此则引起的探讨——自己当年的纠结全因自家先入为主引起!所纠结之问题答案就在原文中!
不信,一起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原文中,孔子并没有否定“父攘羊,而子证之”为非直。而只言“吾党之直者异于是”。重要的是,对于“吾党”“父子相隐”这一社会现象,孔子说的是“直在其中”!
细品之下,还是应了诗经那句话——圣人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传播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