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情况与发展趋势

深圳市投资商会农业投资发展委员会

全面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农贸市场)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能源、人口、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整治监管等方面挑战日益凸显,并趋于复杂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视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关键技术的突破,数字城市将由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向集成化、智能化、协调化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城市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已有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还有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数字城市”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已经涵盖了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经济、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三批共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管理信息化的试点,拉开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大幕,数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未来几年,我国数字城市发展重点将从建设基础网络、应用系统、公共平台等转向深化整合应用、强化公共服务,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如下。
▪ 制定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符合我国数字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应切实重视数字城市指标体系建设和核心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着力解决不同标准之间的协调问题。并要特别做好重要基础性、公共性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使技术标准在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中能真正发挥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
▪ 鉴于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各地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急需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有一些政策、管理模式创新等问题尚未解决,制约今后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健全保障体系的工作放在优先地位。
▪ 以公共事业信息化为重点,提升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公共事业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尤其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做好公共服务信息化,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削减名目繁多的规制,简化政府管理的行政流程;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将部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将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功能分离,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等。
▪ 以城市管理信息化为手段,促进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以城市管理信息化为切入点,优化城市管理的内部结构,应逐步明确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分配的框架,重点解决以往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将在功能设定、理念确立、组织设计、方法设计、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管理对象精确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加强公共数据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积累,只有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城市信息化综合效益才能得到提高。
▪ 以安全技术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完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随着数字城市快速发展和应用系统应用深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日趋严重,城市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加大支持创新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是保障城市信息化建设安全的新出路。未来几年,数字城市建设将对信息安全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市场。在“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大力提升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水平,通过区域合作、部门合作、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信息安全产业群,建立电子身份认证体系,提升个人隐私的保护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城市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服务信息化是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区建设现代化的动力。社区服务信息化要注重完善深化,要从建立居民与社区信息互动渠道、应用社区管理数据、提高信息化技术能力着手,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提高社区事务管理软件应用水平,加快向城市化转变进程。将社区信息化作为成为社区居民实现自治与自我服务的有效手段,成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进行基层民生改善的信息平台。

城市的分化和起落往往是由产业所决定的。

深圳从南海之滨一个落后的渔村,蜕变为一座拥有千万人口、充满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都市——其核心原因正是在于一系列产业成为了深圳发展的基石。

40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 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任何城市的发展其实都会成为其他城市建设的经验。

当下的深圳,正在加速成为数字经济城市。这和深圳自身城市建设理念、思路、目标,治理体系、城市服务、数字化转型氛围、生态及产业链乃至底层技术积累密切相关。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数据资源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为抢占城市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先机,各地方紧抓新一轮新兴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机遇,深入推进城市交通、医疗、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在城市数字化建设方面形成了多元尝试、多样创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数字城市内涵与评价体系设计

数字城市是城市借助ICT技术,构建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能力,与城市场景资源进行耦合,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城市”的融合共生。赛迪顾问认为,“新基建”叠加后疫情时代下,对于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不仅仅是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城市数字化表现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

探索城市数字化转型特色,总结典型城市数字化转型先进经验,采集全国293个地级市数据。基于我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通过指标量化分析,对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在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数字城市评价体系,作为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指导与参考依据。该评价体系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政务、数字民生、数字创新、数字基础等6个方面,包含14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涵盖数字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政务服务、民生服务、数字创新和数字基础等方面内容,以全方位评价城市数字化水平,最终形成数字城市百强榜单。

二、全方位分析数字城市百强特征

1.全国城市数字化水平东高西低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数字城市百强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占比达到70%;其中,华东地区占据数字城市百强数量超过30%。

注:华东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华中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华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南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

我国城市数字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强相关。数字化转型发展较好的城市多分布于中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省份,包括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其中,江苏、广东、山东三省百强市占比为36%。

2.各细分领域数字化差异化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数字化以数字政务、数字基础、数字治理等领域建设为重点,相关领域建设水平较高,但数字民生领域建设能力相对较弱,亟待进一步增强。从百强城市能力比较来看,各细分领域建设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差距,其中数字创新、数字政务、数字经济差距最为明显。

3.城市数字化水平呈现梯队分布

我国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规模关联性较强,城市数字化能力与城市经济水平大致形成线性分布形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超一线”城市的代表,在城市数字化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从我国数字城市百强划分来看:

——单元数字化(60-70.0分,62个):处于该阶段的城市数字化能力集中解决城市信息设施建设、局部单元业务透明度和流程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初步展开,数字化对局部业务具有一定的赋能作用。但是,跨部门、跨业务、跨区域协同能力较弱。

——能力协同(70.1-85.0分,33个):处于该阶段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完备,解决了城市主要业务单元信息流转问题,具有一定数据共享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深入,信息技术对核心业务赋能作用比较突出。整体来看,城市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能力已经形成。

——生态创新(85.1分以上,5个):该阶段内,城市数字化能力覆盖大多数单元,城市建设方面更加侧重于场景化应用的持续创新;信息共享基础较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数字城市细分领域分析

数字政务

各地方政府围绕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升便民利企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区代表性、创新模式特征的数字政务领域典型城市。数字政务百强城市如下:

数字治理

我国各地方城市数字化建设已覆盖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区域经济等诸多城市治理领域,形成了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数字治理新模式。数字治理百强城市如下:

数字民生

从建设内容来看,城市数字民生领域主要围绕深度挖掘民生数据资源价值、创新数字民生服务产品等方面,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数字服务需求,涌现出深圳、广州、福州等数字民生领域创新城市。数字民生百强城市如下:

数字创新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背景下,数据要素叠加生态、平台、经济、区域协同、制度创新等多领域新型要素融合发展,城市在体制机制、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创新。数字创新百强城市如下:

数字基础

立足“新基建”,各地方持续围绕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着力推进数据资源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流动,深入挖掘数据赋能价值,形成一批数字基础实力强劲的典型城市。数字基础百强城市如下:

四、新阶段我国数字城市发展趋势

《2020中国数字城市百强研究白皮书》认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内外复杂发展形势的考验,“新基建”叠加后疫情时代下,必然促使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究创新发展道路。因此,城市数字化转型需要借助新兴技术,构建以“新基建”为基础的城市“全域数字化体系”,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创新城市精细化发展新格局。

1、加大新兴技术应用,拓展城市数字场景化应用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数字城市将随着传感网、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城市常态化防疫作为现阶段我国地方城市治理的重要工作,将进一步推进高精度、新型传感器、低成本RFID技术、智能仪器仪表技术等新型感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可视化、实时数据传输的城市智能化管理“大脑”,实现城市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精细化管理。

2、城市生态持续完善,数据治理水平将大幅提升

未来数字城市发展,需要在现有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台的基础上,加大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融合力度,不断强化数据治理能力,构建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管理、数据清洗、数据应用等全流程管控体系。城市数字化转型,需要完善数据管理、共享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开放的价值最大化。同时,需要不断强化城市数字化过程中数据的场景化、类型化融合应用。

3、聚焦城市微单元,助力构建基层精细治理体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场景化应用需求越来越明显,以城市“微单元”作为精细化治理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基层延伸与应用。聚焦社区、街区、楼宇等城市微单元,基于数字孪生建设模式,通过城市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延伸,及时、全面、准确掌握所管辖区域内的疫情基本态势,实现基层组织的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城市微单元应对突发事件的管控能力,增强基层微单元数字化治理能力。

4、城市数字化持续下沉,中小城市面临转型新契机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城市数字化发展持续下沉,为中小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中小城市需要不断发力数字经济发展,以产业、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为核心,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城市——区县——园区”的数字化协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新兴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城市精细化治理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的宏观决策和街道、社区的微观精细治理以及城市大脑的衍生产品得以沉淀,推动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的变革。

数字城市智慧工程重点支持单位

深圳市投资商会农业投资发展委员会

香港铜锣湾集团

【2021-2025年数字农业】民生工程业务规划

主要以省级、地级市为单位在全国重点推进实施“智慧三农”领域助力乡村振兴、新农业、数字乡村、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突出的乡村短板类民生类保障工程。

【1】原有市县及镇农贸市场的智慧升级改造;

【2】搭建市级智慧民生菜篮子(大数据库)公共平台;

【3】数字城市智慧农贸市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开发;

【4】优选县协助全程打造数字城市《名县优品》知名品牌;

【5】数字乡村(社区)开设公益慈善双创超市扶持活动;

【6】县域投资300亩-500亩数字农业冷链电商物流园;

【7】智慧新农业科技种养基地和智慧园区投资建设;

【8】市级3000亩以上数字农业产业智慧新城开发;

【9】乡村基础教育(学前儿童心智开发)妇女儿童健康公益扶贫活动;

【10】智慧乡村医疗一体化(综合医院,社区健康中心)平台投资;

【11】乡村(社区)智慧养老产全产业投资经营;

【12】投资开办智慧农业学院(产学研)分院

【13】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文旅、安全饮水、环境治理投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