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中的传统中国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许多宗教都有出世的理想,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认为乐土不在人间,而儒家则秉持着入世的理想,想要在人间缔造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秩序。

01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

你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什么?

你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如何形成其文化特色?

你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人们热爱什么、信奉什么,这些热爱和信奉又源自何方?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它们又有怎样的变迁和修正?在世界的角度看这片土地,又有什么样的相似和不同?

……

今天想跟大家谈谈的,就是一个极简版的:古代世界中的传统中国。

大家都已经知道,人类是从采集狩猎时代发展到农耕时代之后才开始长期定居,出现聚居的部落的。

而农业给人类带来的,是人口的增长,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及全方位的农业文明。

人类群聚定居之后,生活安定、彼此学习,文明逐步发展。

首先,农耕让人类的小聚落拥有了足够的资源,就有余力维持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专注于“劳心”工作,比如抽象思考(哲学、宗教、数学)、创作(艺术、工艺)和传承(历史、教育)。

其次,聚落范围增大之后,人口数量及复杂度大大提高,这就带来了管理难度,复杂的政治体系随之发展,不同形态的国家逐渐形成。

我们从国家形态和思想体系两方面,对古代世界中的传统中国和与之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做一个简单对比吧。

02

那么,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又经历了什么呢?

一般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一定会想到一个词,叫“上下五千年”。

这是从盘古、女娲、后裔等神话时代算起的,如果从三皇五帝算起则约4600年。

中国最早的国家是夏朝,经历了夏、商、周,期间百家争鸣。

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

从此,中国由宗法维系的封建体系变成了“编户齐民”的天下国家,这样的国家形态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很多历史都是常识,略过不讲,我们单来看一看这个“编户齐民”制。

我们在分析东西方近代发展的时候,经常会谈到其方向问题。

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相比,无论是国家体制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中国的稳定性来自何方?

固然,其中有地理环境格局的影响,但不得不提的还有这个编户齐民制度。

这个制度不是某个人设计的,而是源自战国时代的纷争,是各国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资源、动员人力而逐渐形成的。

秦统一天下以后,行郡县制度,天子领有万民。

在理论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此”齐民“,国家则通过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将人民纳入国家组织(编户)。

它使得中国在同一个统治机制下,一般平民百姓虽有贫富之分,人的地位也有高低,但却没有永久的贵族和大量永远也不能翻身的奴隶。

大多数国民,都在同一个国家体制下交粮纳税,也由同一的法律规范其生活所依的秩序。

中国虽然历经朝代变迁,这一制度却万变不离其宗,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皇帝-文官制度(也是稳定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近代世界大变化之前,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就在这样的一种国家形态下,保持着持久的稳定。

而同时在近代历史上,这一帝国体制也因为太能适应和调节,错过了大变化最好的时机。

这真是“创新者的窘境”。

欧洲的发展则正好相反,自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之后,实际上欧洲就越来越往多元分化发展。

多元化的后果,让欧洲历史走入了一个长期的封建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地方力量就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性。

而作为调节的宗教秩序,最终无法面对长期的文化和权力多元化而由内部崩解。

这样的列国体制赋予欧洲各国巨大的动能,民族主义和主权国家的历年随之扩散。

在经济发展方面,欧洲城市的发展极其迅速,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和城市互补的双元经济形态。

中国农村的精耕细作要求大量的劳动力,宗族制度和孝道观念将人们留在了农村,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文化。

欧洲却在不断释放农村人口,对于后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这显然也是一项重要因素。

03

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东西方也有非常有意思的纠缠交叉,或而截然各异、或而殊途同归。

先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说起。

一谈到传统文化,相信大家能想起的一定是四书五经,想必大家也知道这并不是一本书。

实际上至少《尚书》、《诗经》、《易经》、《仪礼》、《礼记》、《春秋》等经典,人们都能说出一二。

这些都是北方文化的产物,在江汉地区,还有《楚辞》保存着南方的信仰和思维向方式。

诸子百家,让我们来简略过一遍。

如果按南北分,北方的代表是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而南方的系统则是老子、庄子、杨朱,也有衍生于儒家法家,南方的阴阳家,另外还有出自儒家又反对儒家的墨家,以及思辨见长、专论逻辑的名家。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礼记·中庸》

性,指的是人类共有的属性特质,个人特有的禀赋;命,指的是天赋的使命,由禀赋确定的命运。

这两者,都是超越单纯的存在,有一定的庄严。

中国文明之所谓人文精神,由此二者的定义导出。

孔孟:克己复礼,将贵族的礼制当做每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将“礼不下庶民”变成了“礼下庶民”,对应外在的“礼”提出了内在的“仁”。

墨子:提出了群体的公义,注重如何促成群体共同福祉的机制。

老子、庄子、杨朱:南方环境和文化传统影响下,重视个体的自尊和自主。

荀子:法令以礼教为本。

阴阳五行之学:东方沿海一带,致力于理解自然力,重点在于变。

法家和名家不涉及目的,是管理的方法,和辩论思考的方法。

诸子百家相生相制,随着时空的变化,逐渐构成一个庞大的复杂体系,成为了中国人长期的思想模式,直到佛教进入中国。

说佛教之前可以先将诸子百家与希腊文明中的几个学派做一个有意思的对比。

  1. 斯多葛学派,通常被译为禁欲主义,其实它的主旨是修身养性,类似儒家的克己复礼。

  2. 伊壁鸠鲁学派,通常被译为享乐主义,其实它的主旨是以追求人生愉悦为目的,但并不主张过分的想用,更反对贪欲和追逐名利,类似道家的天然率性。

  3. 犬儒学派,通常被作为嘲讽的对象,其实它只是以个人的自尊自在为志,不在乎世俗的虚荣和享受,是绝对的个人主义,类似杨朱学派。

东西方的思想流派有其深刻的相通之处,当然区别也很明显,中国思想重视入世和伦理,希腊思想则重视宇宙和个人自主。

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相比古代印度文明却又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前二者都是“实有”,而古代印度文明则在思考人生和宇宙的虚幻。

是的,佛教产生了。

佛教的终极意义,即是诸法皆空,释迦摩尼认为生老病死、四谛皆苦,当然,一日在世,还是必须遵循八正道。

佛教的缘起,是自度的思辨,当然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千年,逐渐与经世济人的儒家结合,成为了以救赎众生为其志业的中土佛教。

佛教入华是三条线: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从中亚的中继传入的北路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

传入中国之后,佛教也开拓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领域,不仅引发了中国从本土巫术信仰及道家传说组织的道教,也使得儒家进行了重大修正,即明代王阳明的心学。

而后,佛、道和儒家鼎足而立,不断相互影响,由中国文明体系中的宗教观念整合为中国人的超越意识心态。

正如基督教源自中东却不在中东开花结果,成了欧洲的主要宗教一样,佛教在印度逐渐消失,却在东亚蓬勃发展,这都是文化移植后在新的土壤上终成大器。

作为影响至深的两大宗教,我们有必要对基督教和佛教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

佛教不是独一尊神的信仰,容忍他教的信仰空间十分宽广;基督教则在犹太教的时候由摩西《十诫》确立了独尊单一真神的不可动摇的教义。

佛教与政权隔离,僧侣出家即与世俗不再有牵涉,也没有统一的教会;基督教则始终和政权相伴相接,拜占庭的教会俨然是皇帝的官僚系统。

佛教没有严格的教阶制度,基督教则正好相反。

基督教是欧洲思想和学术的主流,其教会是一个足以抗衡君权的团体,从这个角度讲,基督教对应的,是中国的儒家。

只是,儒家没有教团的组织,也因此避免了全体的败坏或者十字军东征这样的罪行。

想要多提一句的是儒家,许多宗教都有出世的理想,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认为乐土不在人间,而儒家则秉持着入世的理想,想要在人间缔造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秩序。

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掷地有声。

虽然在现实的世界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王朝并没有做到,甚至完全背离了这个理想。

但是,有理想总比没有理想好。

你说呢?

▼ 据说这是苹果用户专享~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