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四肢、手指麻木,“群方之祖”桂枝汤是一把好手!
大名鼎鼎的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祖”,大家都不陌生。通常,桂枝汤为我们所熟知的应用多为治疗汗出恶风重、发热头痛等。不过,“桂枝汤加减治万病”,其在肢体麻木方面的治疗亦有奇效。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吧——
桂枝汤方剂来源:《伤寒论》。
药物组成: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太阳中风证,症见汗出,恶风重、发热轻,头痛,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者。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产后或病后低热,荨麻疹,皮肤瘙痒,心律失常,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冻疮,雷诺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属营卫不和、气血不利者。
服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后进少量热稀粥,覆被取微汗。
桂枝汤加味治疗肢麻
冯某,女,36岁,扶沟县人。于2008年5月6日就诊。
主诉:两上肢麻木,困倦无力半年。
病史:近半年来两上肢麻木,困倦无力,遇寒则麻木加重,有时手指亦麻,经查颈椎四位片提示:颈椎无明显异常。患者平时常恶心,痰涎较多。舌淡红边缘齿痕,苔白滑而腻,脉沉细而滑。
辨证:痰湿瘀阻脉络,气血不畅,则肌肤失养,遂致麻木。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胜湿,活血通络。
方药:桂枝汤加味。
黄芪18g,桂枝10g,炒白芍15g,羌活10g,防风10g,当归10g,秦艽10g,全蝎10g,薏苡仁30g,桑寄生30g,丝瓜络20g,甘草6g,大枣4枚,生姜2片。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服上药麻木显著减轻,两上肢较前有力,恶心、痰涎明显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而腻,脉沉缓。守上方继服10剂。
三诊:两上肢麻木基本消失,余症已恢复正常,舌脉如常。守上方去羌活、防风,继服10剂,以资巩固,随访1年未发。
按语:《黄帝内经》称“麻木”为“不仁”。根据《素问·痹论》说“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灵枢·寿夭刚柔》说“寒痹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肤不仁”。此案为病久,风寒湿邪瘀阻脉络,气血不畅,肌肤失养,导致麻木。方中黄芪、当归、白芍益气养血活血;羌活、防风、桂枝、秦芄、全蝎祛风胜湿,柔筋活血;薏苡仁、丝瓜络化湿通络;甘草、姜、枣调和诸药,和营卫,湿祛血活,气血流畅,故麻木消失。若见全身麻木者,守上方酌加川牛膝、木瓜、白芥子、苍术、黄柏等多获良效。
洪某,女,32岁,2015年5月16日初诊。
主诉:四肢麻木1年余。
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麻木,先觉手足发麻,稍事活动即恢复,后麻木日渐加重,手足静置过久则觉麻木不仁,并由四肢向上发展,两腿行走困难,两臂不能举物,逐渐加重,西医诊为“感觉麻痹”,是神经传导路径发生病变或功能障碍的结果。中医曾用二陈汤加减治疗痰湿,又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治疗久病虚羸,也曾用桃红四物汤加鸡血藤、丝瓜络活血通络等,偶有小效,终无明显改善。患者形体消瘦,饮食不多,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而缓。
辨证:营卫失和,气血失充。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9g,酒白芍9g,黄芪18g,焦三仙各15g,炙甘草8g,生姜4片,大枣6枚。7剂,水煎服,日1剂。
2015年5月24日复诊,服后进食增加,四肢仍麻,但木感减轻,守上方加威灵仙12g,继服7剂。
2015年5月31日三诊,服药后两手能持碗,腿脚可移步,睡眠甚佳。
先后共服28剂,期间药物略有增减,并辅以饮食调养和功能锻炼而愈。
按语:脾主四肢,因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营卫失于调和,气不至经,故四维不振而麻木。桂枝汤加黄芪、焦三仙,侧重补脾胃之气,化生饮食精微,促进脾胃运行,营卫得以调和,宿疾终愈。
医家常有“桂枝汤加减治万病”的说法,又称桂枝汤为“群方之祖”,足以说明桂枝汤化裁之灵活,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有完备的关于本方的加减化裁的论述。治疗上半身灼热、脊背热,本方酌加柴胡、黄芩、葛根、知母等,疏肝解热效佳;善用此方治表虚证的感冒、流感及神经痛,风湿麻痹疼痛和寒性腹痛等。若加威灵仙、川断、桑枝、牛膝则加强驱风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治雷诺病属气滞寒凝者,本方加丹参、法半夏、赤芍、鸡血藤、白芥子、紫草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对于病后或产后营卫不和而引起的时而发热、时而微寒,脉缓有汗者,投此方亦可获效。
好 · 书 · 推 · 荐
《王立忠临证方药心悟》
本书内容大致分四部分:一为经方新用,二为时方妙用,三为验方活用,四为用药特色。书中介绍了王立忠临床常用的经方、时方、经验方及其拓展治疗内、外、妇、儿各科杂病的临床体会,阐述了这些方剂加减运用的规律与方法,介绍了王立忠擅长运用的100余味药物及50余对对药的精巧配伍应用。为配合论述方药应用心得,书中列举了百余例王立忠亲治的真实医案,案中均含症因脉治及按语。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包含较多独到见解与实践体会,较前人多有创新之处,并言而有据,给人启发良多,实用性极强,具有较高的学术及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