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技法,全面整理,一旦领悟,变化自如!

一、用笔

用笔,是指运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的方法,它是通过起笔、运笔、收笔这三个基本动作来完成的,行书的用笔虽然是在楷书用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比楷书要复杂得多。它既有楷书的点画,又有草书的使转,有转有折,有藏有露,是非常灵活的。

王羲之行书用笔飘逸潇洒,天真遒劲,《书议》称其笔迹道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资自然,风神盖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观其点曳之工,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可谓推崇备至。

王羲之行书用笔变化十分丰富。以横画而言,起笔有顺锋、逆锋,收笔有上折、下折.以撇画而言,有长有短,有竖有斜;斜撇中又有出锋、回锋之别;回锋中,还有向左、向上之异,至于点,更是或俯或仰,或方或圆,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随字赋形,因势变幻、给人眼花缭乱、移步換形的感觉。

学习王羲之行书的用笔需注意的六点:

1.行书起笔的藏锋是在笔和纸相接触的瞬间快速完成的,而露锋有时则是在落笔前的空中进行的,当笔刚一接触到纸,则实际上已进入到运笔阶段。

2.不同笔画的写法要抓住要点,如写横画时,起笔多用露锋,收笔多用出锋。写撇画时,要力到笔尖,短撇要快捷,忌拖泥带水;长撇要慢而匀,忌半途出击,写点时,贵沉着而灵活,虽微如粟米,亦須三过笔,已一拓直下。

3.牵丝引帶要自然,王羲之行书中的牵丝引带都是在快节奏的运笔中自然形成的,该引则引,应幣測帶,不多不少,不枝不蔓,若有意造出一些引帶来,则会贻笑大方。

4.要正确运用提按和顿挫。楷书是一笔一画写成的,而行15常常把几个起收笔的笔遁连在一起写,不断地转换着行笔的路线与方向,这就需要在行笔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提按顿挫对笔形进行调整,才能写出髙质量的有质感的线条来。

5.要有节奏感,用笔的速度要有变化,不能匀速,不同的笔画.要有不同的速度。如横画宜慢,而撇画宜快,相同的笔画,也要用不同的速度,同是竖画.悬针宜慢,而垂露宜快,音乐艺术中,有高低疾徐不同的旋律,才能奏出悦耳动听的歌曲;行书的用笔也要有轻重疾徐不同的节奏,才能显示出美感。

6.在运笔时,要把藏与露,顺与逆、疾与涩、转与折、方与圆,中与侧这些互相矛盾的东西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千姿白态的笔法。尤其是在中锋与,这个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在初学楷书时,必须·笔笔中锋”,但掌握了中锋用笔的规律以后,学行书则须中侧并用,若仍然'笔笔中锋'.则未免有些单调了。

二、结体

结体,又称'间架”或“结构',严格地说,阎架指字形的安排,结构指笔画的组合,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习惯上统称为结.

行书的结体既不同于楷书,也不同于草书。楷书结体偏静,草书结体偏于动,行书结体則“静而挟飞动之势,动而余渊穆之情',介乎二者之间,别有一番前放。一般说来,楷书静多于动,乃静中有动,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即是:行草动多于静,乃动中有静,如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即是。

学习行书结体必须有楷书结体的基础,楷法圆熟,溢为行书,才能结字平稳,下笔有法.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入庸俗一道,因此,有这个基础与没有这个基础,明眼人一看便知,同时,学习行书结体还必须进而掌握草书结体的知识,否则,行书不但灵动不起来,写出的行草还会不伦不类、贻笑大方。

学习行书结体要正确处理好“正”与'奇”的关系,首先要从“正'入手,先'正”后'奇”。什么是“正”?正不是四平八稳,状如算子,而是工整端庄,重心平稳,疏密匀称,修短合度,什么是“奇'?奇不是奇形异状,光怪陆离,而是体势欹侧,跌宕起伏、纵逸险绝.仪态万方,孙过庭在《书谱序》中说:初学外布,但求干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他虽然讲的是草书,但对行书也是非常适合的,行书结体一定要从“正”人手、“正”的基础牢固了,再适当地挪动或改变点画的位置与角度,使其产生一种险绝的态势,这也像打乒乓球样,开始每一球都要上桌,最好打在桌子的正中央,熟练了,再长抽短吊、落点刁钻,最好擦边而过,当然、行书结体不能为奇而奇,一定要掌握好'奇”度,做到“险不至崩,危不至失”,纵横奇肆,时出新致,其次要寓奇于正,似奇反正'王羲之行书就是将平正与奇险完美结合的典范。

行书结体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变化,变化是行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知道变化,也就不知道行书的结体。王羲之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其实,对于行书结体来讲,不但相同的字要有所变化、相同的单体、相同的偏旁,乃至相同的笔西,都要千姿聽,不能有丝毫的靈同,点画要有藏露,,,偏旁要有轻重正,单体要有寬窄长短、单字也要有肥瘦大小,从而达到数量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笔笔迥异,字字意殊。

王羲之行书结构谨严,变化无穷,字势遒逸,刚柔兼济、顾盼生姿,浑然天成,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据我们几十年研究王羲之行书结体的经验,总结出“部首'、“错落,'尽态'.'迎让”、“欹侧'、'洗炼”、 “呼应”、“异形”、“假借”等九法,并附以相应的字例,也许会对初学者了解王羲之行书结体的规律有所裨益。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学习行书结体,单靠帖中这些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看王羲之其碑帖中的字例,以扩大视野,才能有所成就。

三、章法

章法,又称“布局”或“外行布白',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以及整幅作品之间的组织安排方法。

用笔,讲的是一笔一画的书写方法;结体,讲的是字的间架结构的组织;章法,则讲的是通篇字怎么安排。可见,章法与用笔、结体是有区别的,但是章法又是由用笔的,藏露、结体的琉密虚实以及顾盼呼应等构成的,没有好的用笔、结体,是谈不上好的章法的,所以,章法又与用笔、结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王羲之行书的章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因体赋形,字形本来有大小长短的不同,王羲之往往根据每个字本身的特点,曲尽其态,而不计工拙,粗看似乎大小长短参差不齐,细看则和谐匀称,天趣盎然。

二是变形,即根据每个字在全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与土下左右的关系来确定字的形态,或欹或正,或缩或放,往往天机自动,妙合自然。

行书的章法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气势连贯。气势连贯俗称“贯气”,对于贯气,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有最好的解释:“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疊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王羲之行书或用意连,或用形连;在形连中,或用牵丝相引,或用折搭呼应,或用笔画相连,通篇贯气。诚如《临池管见》所说:“右军书转左側右,变化迷离,所谓状若断而复连,势如斜而反正者,妙于离合故也。”

第二个原则是和中有违。“违'就是变化,就是差异.“和”就是和谐,就是统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就是布局中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和谐中求差异。把字的欹正方圆,噩的润枯浓淡,行的疏密开阖等各种矛盾着的对立形式,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这点来说,王羲之的行书堪称行书的典范,

第三个原则是疏密虚实。虚实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作品中间,有字处是实,行间空白就是虚:字的疏处为虚,密处就是实,王羲之非常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常常运实为虚,实处亦灵.以虚为实,断处仍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要想安排好行书的章法,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意在笔前,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在下笔之前对章法乃至每个字的结体、用笔有个大致的安排,尤其是对那些难写的字预先在心中布置好,做到心中有谱,胸有成竹,然后心手两忘,任笔挥洒.二是要由楷入行、楷书的用笔结体都有一定的规则,便于掌握、易于入门,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加以流动变化,写出的行书,章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