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风水团队考察抚州南丰大文豪曾巩公故里
曾祥裕风水团队考察抚州南丰大文豪曾巩公故里
从济南拜访南丰祠又千里迢迢赶到抚州南丰曾公故乡渣坑村
曾祥裕 曾海亮
(温馨提示: 8月26日与10月1日,赣州举办杨公古法风水学习班,咨询电话及微信号13766307454)
曾巩:唐宋大八家之一
说起曾巩,那是中国文学灿烂天空上一颗光耀千古的恒星。
曾巩(1019-1083),字子固,自号“南丰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学家,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文学成就突出,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性人物,也是江西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
曾巩的诗文中,对家乡有大量描写和歌颂,如诗文中多次提及家乡南源、石仙岩等地。同时,还创办了抚州第一家书院——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培育优秀人才。
恐怕不少曾氏宗亲不知济南大明湖北岸有座南丰祠,祀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江西南丰人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曾巩于北宋熙宁年间在济南做了两年多的齐州知州,任上清严而有治绩,还写下大量咏赞济南山水风物的诗文,因此被世代济南人所怀念所敬奉。
至迟在明代正统年间,济南就建有祭祀曾巩的祠堂,位于城南千佛山山半腰。
明崇祯六年(1633)《历乘》记载:“曾巩庙,千佛山半崖。知齐州事,到处有题咏,多善政,民怀其德,故作庙。”
明崇祯十三年(1640)《历城县志》记载:“曾巩祠,千佛山半崖。知齐州事,历下山水多所题咏,民怀其德,肖像祀之,有正统间碑记。
曾祥裕仰慕宗族先贤曾公辉煌成就,率弟子考察济南风水时专程到大明湖南丰祠叩拜先贤曾巩。
身为江西人,天下曾家同根同源,岂能不去先贤曾巩的老家南丰拜访?
辛丑年炎夏,农历六月十九日,曾祥裕率弟子顶着烤人的烈日,千里迢迢赶到抚州南丰追寻曾巩公生命轨迹。
南丰古城也称琴城,因形状与古琴相似而得名。南丰因拥有曾巩这张文化名片而享誉海内外。
南丰洽湾镇渣坑是曾巩的故乡,到他39岁考中进士之前,基本上都在这里生活。南丰的山水,南丰的文化,滋养着他从乡野走向庙堂,从江西走向全国。
渣坑村距县城15公里,我们从南丰高铁站出站后驱车七分钟即到。山路弯弯,铺上了水泥公路。据司机说这条水泥路是专为2019年庆祝曾巩诞辰千年纪念活动而修好的。
同行有人说渣坑这个村名不雅。其实原名为查溪,建村1300多年,最早的开基人为“查”姓,宋朝这里也叫“晒禾石”,曾巩的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迁居于此,南丰曾氏从此逐渐兴旺。
康乾盛世查溪村最旺时,村中曾有宅第300多座、人丁5000多口。
然而,查溪村也曾经历战争和瘟疫,尤其是清朝顺治和康熙年间的两次江南大疫,以及石达开太平军沿盱江逆流而上对查溪村民的杀害,导致全村一度仅剩57人。
后查溪更名渣坑,“查”字加水,改“溪”为“坑”,意为把水移前,以坑屯之,屯财旺人,以图吉祥。
渣坑村作为南丰曾氏的祖先发脉之地,现村庄人口基本姓曾。
这里有宋朝曾巩总祠遗址,现修缮为曾氏南丰总祠暨曾巩特祠,进门处则名之为“曾文定公祠”。
一江一村,祠立坡上,山水相依。
祠堂的门为侧开,意在收纳东南乃至南方之秀峰吉水。
祠堂对联:“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彰显南丰曾氏世家来龙去脉。
“东鲁”即春秋战国时的鲁国,孔子高足曾子的家乡,曾子为南丰曾氏的远祖。
祠堂分上、中、下三堂。
最前面门楼正中题匾“慎终追远”,内容源自《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中堂供奉曾巩像,题匾“明德堂”,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上堂现存有古祠遗迹,匾曰“三省堂”,源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三块匾的内容均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南丰《曾氏族谱》中也都有记载,可见南丰曾氏向来以儒家思想及其行为准则修身立世并教育后辈。
我们凝望祠堂下的盱水河汩汩流淌,波澜不惊。
古人蒋之奇有诗赞美盱水河两岸风光曰:“旴江清浅见鱼鳞,百尺飞桥跨碧津。行过水南还更好,风光骀荡百花春。”
此情此景,如同置身于崔致远的诗句意境中:“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经测,祠堂坐向为寅山申向(庚寅与戊寅之界缝、一百二十分金丙寅火龙),水从丙午方来,蜿蜒环抱,缓缓流出辛戍方。明堂开阔,朝应峰端秀,呈笔架状。
我们还考察了曾公故居以及村史馆,进一步认识到优良家风的传承,对培育人才至关重要。
南丰曾氏家风的形成,主要归功于曾巩祖先尤其是前几代忠孝仁爱、正大贤德,而家风的传承功效在于潜移默化,熏陶育化,以追求文脉延伸,人才辈出,经世致用。
在两宋江西的文学家族中,延续八代的家族只有3家,南丰曾氏即是其一,共出现作家31人。
这次仰慕曾公,追寻先贤生命轨迹之行,从山东济南大明湖南丰祠到江西抚州南丰渣坑曾公故里之行,慎终追远,深切体悟到纪念曾巩,就是弘扬、传承他优良的文风、家风、政风、学风,古为今用,为新时代政治建设、社会进步、文化建设提供服务。
时至黄昏,夕阳西下,阳光下的旴河水金光闪闪,我心中回荡起北宋范仲淹一名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吾辈当努力,当奋进,把先贤曾巩文化、曾巩文脉和曾巩精神融入血脉中,传承家族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