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新郑枣乡行
平顶山智泉流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回复『 早安 』,迎来一天好心情—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文艺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五十六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郭进拴原创】新郑枣乡行
又到一年金秋时,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超视立新郑枣园一日游,我们在许晓飞、陈君贺、吴娟、方丽娜等超视立美女的带领下,来到枣乡放松心情,感受别具特色的枣乡风情,令人留恋忘返。
新郑的枣儿已具有千年的历史了,故有枣乡之称。
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尝试。今年3月,新郑市薛店镇的红枣小镇,被郑州市政府列入第一批特色小镇培育对象。眼下,红枣小镇正如火如荼建设中。
我们来到位于新郑薛店镇西北部的红枣小镇,鲜食枣大棚外,工人们正在对大棚进行加固。棚内工人们正在忙碌。说起红枣小镇的建设,家住附近的王张村村民李群发高兴得合不拢嘴:“建这个红枣小镇又多了一份收入,俺们村的人都非常满意。”
据导游介绍,红枣小镇总规划面积4.3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9.5亿元。2018年建设项目共10个,其中产业项目5个,基础设施项目4个,公共服务项目1个。目前已经开工的项目有7个,鲜食枣大棚只是其中之一,现已建设10个大棚,投资600万元。
在数控机房,我们看到高清的监控大屏上清楚的显示农田情况以及湿度温度等相关数据。红枣小镇农业园区负责人常景涛介绍,通过引进的云台智能管理系统,可以用手机上的APPP直接监测到菜园的温度、湿度以及整体的生长情况,并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最终实现整个红枣小镇的大平台智能化管理。
据悉,红枣小镇建成后不仅将极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成为“绿肺”,还将实现坚果交易300万吨,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产生利税可达50亿元,并提供3500个就业岗位,提供10万亚健康人标准食养生活方式基地,带动中西部1000万枣农提质增效、标准种植。
说起来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当年尧到这里治理黄河,感动了玉帝,玉帝派八个神仙帮助他治理黄河。因为治理黄河,这里发生了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天上两个美丽的仙子也来凑热闹,与勇敢的治水小伙彼此之间酝酿了甜蜜爱情。美丽的仙子嫁给了治水小伙儿。不料,天上的王母知道了。王母大发雷霆,把她们化作两颗枣核,投放到了这里来受磨难。一颗化作为圆枣,一颗化作为长枣。后来,新郑人把圆枣儿又称为婆枣,把那长枣称为辣子枣。
数年之后,王母因想念这两个仙子,来到了这里。在天上就看到在这沙土地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枣林。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栽种着枣树,村头路边也栽种着枣树。在沙丘沟坡上,遍地尽是枣树,那成片成片的枣林,一眼望不到尽头 。走近了,王母看着一颗颗诱人的枣垂涎欲滴,想摘上一颗,不小心被树上的刺扎破了手。鲜血滴在了枣上。后来,这枣就变成了红色。这里的枣树林子就是那两个仙子变化而来的。而唯独那辣子枣树,也许是人们对她们宠爱尤佳吧。把她栽种在庭院里,成了枣中珍品。
所称的“辣子枣”其实就是辣椒的意思,个大,皮薄肉美,味馨极甜,形似大青尖椒,故得此名.辣子枣大补,营养极丰富,此枣真可称之为“枣王”。枣是中国的传统滋补品,而辣子枣则是枣中的极品,民间有“天天吃三枣,一辈子不见老”,“五谷加小枣,胜似灵芝草”之说。辣子枣儿既可以生着吃,也可以煮熟了吃;生吃,吃得是个鲜儿。熬小米粥的时候,放上数颗枣儿,芬香四溢,令人陶醉。中医认为枣可以养血、益气、安神、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常将枣用于补气补血的药方中。因此枣含水分极高,不适合制干,就是鲜枣,不易久存,对天气要求很高,此品种不是很普遍,因该枣不能久存,树量少,产量低,只有自家和近邻可以吃到。只是种在家家户户的院内和房前屋后,随着人们的房屋改造,现存辣子枣的树量极少。
导游介绍说,今年是枣儿的丰收年,枣花盛开时正赶上了春光明媚的好天气。“淹梨儿旱枣儿”,夏季下雨少,给枣儿的生长创造了好环境。沉甸甸、鲜亮亮的枣儿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树枝,纷纷下垂着,好像在求人们赶快把枣儿摘去似的。“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打一杆”。枣树把熟透了的枣儿高高举在枝头,一颗颗珍珠似的,骄傲地向大自然展示自己的杰作。那棵辣子枣树,一颗颗枣儿不知何时如那爱美的少女,涂上了一圈圈口红,红绿相间甚是可爱。枣树下面不时地闪烁着一双双觊觎的眼睛。在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中,枣终于熟了。早晨起来,初升的太阳照在高大的树上,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儿挂在红枣上,阳光透过绿叶露珠儿闪闪发光。顺手摘几颗新鲜的枣儿,上面还带有几颗露珠儿 ,嚼在嘴里,清脆爽口,鲜凉甘甜。“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打枣的时候到了,孩子大人们争先恐后的到枣树下打枣,一颗颗枣儿从天而降,树下的孩子们大人们争抢着捡枣,谁要见到一颗大枣,不住的传出一阵阵喜悦的欢呼声。
枣乡的枣儿,且不必说大枣丰富了枣农的口袋,也不必说“八月十五枣落竿儿”的欢快。从枣乡走出去的人,无论走到哪里,这骨子里都深深镌刻着枣树的烙印,血脉中都永恒的飘逸着红枣的馨香。枣树精神是新郑人的精神,也是新郑人的形象写照。它们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意志深深震撼着枣乡人。
挥杆古枣园、闲逛农家院。导游说,2018年9月1日上午,新郑市2018中华枣乡风情游活动暨第十六届好想你红枣文化节启动。活动持续了一个月,陪伴游客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金秋旅游季。
本次活动由郑州市旅游局、新郑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薛店镇人民政府、孟庄镇人民政府、好想你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活动主题为“品质旅游, 健康生活”,以“健康,品质,安全,传承”为聚焦点,引领品质旅游,健康生活理念,打造集生态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
中华枣乡风情游活动已成为新郑、郑州乃至河南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成为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盛事,为久居闹市的都市人提供了一处返璞归真、享受自然的好地方。
在好想你工业园、红枣小镇、红枣科技示范园、万佛园,我们尽情打枣、拔花生、挖红薯、吃农家饭、逛农家院、欣赏万尊枣木佛像、参观红枣加工厂等,尽享田园风光。
导游说,9月23日,由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办,河南省农业厅、郑州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河南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河南新郑“红枣小镇”举行,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河南省省长陈润儿等省市领导及河南各界农民代表千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共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新郑是中华根脉之地、华夏文明之源和人文始祖黄帝故里。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五千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进入黄帝族时代,是中华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红枣是轩辕黄帝最早发现、命名和指导种植并传承至今的中国原产农产品,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围绕“传承农耕文明,共庆五谷丰登”,他们设置了“中原丰收晒场”“中原农耕文化”“中原大厨房”“中原美丽乡村”“中原农业科技”“中原话丰收”六大主题板块,通过“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促丰收”等形式,全面展示我省悠久厚重的中原农耕文化、现代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改革发展新变化、中原农民新创造。
在活动现场,中原丰收仓组团着实引人注目。丰收仓高18米,寓意河南省18个省辖市共筑中原丰收大粮仓。在丰收仓两边分布着18个装满谷物的大粮囤,寓意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8年五谷丰登粮满仓储。
据介绍,中原丰收仓以粮仓为形,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蔬为基础,堆积成由中原特色农产品构成的标志性建筑“丰收仓”,体现《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的精髓,展示粮食丰收、颗粒归仓,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装一袋浓浓的乡愁,背负在心头,任时光飞逝,仍然不会溜走……”有一位著名诗人曾经这样描写故乡,相信凡是离开故乡的羁旅迁客莫不如是。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枣乡新郑那淳淳的红枣香。李白诗中曾说“我昔东海上,食枣大如瓜”,而枣乡新郑的枣子,个头适中,状若鸽蛋,吃在嘴里,甜在喉间,蜜在心头,回味隽永。
走过四季的枣树,诚如人生写照。春天的枣乡,寒意尚存,杨柳按耐不住寂寞,纷纷舒展枝条,但枣树依然“沉默”着,深深感受着春天的沐浴,缓缓积蓄着勃发的力量,直到“人间四月芳菲尽”,才蓦然甩掉“荒芜”的“外衣”,吐出嫩绿,仿佛一夜之间,老枝萌芽,新茎展碧,整个枣乡四野遍布了葱茏。
进入夏天,枣乡新郑的枣树林荫铺满地,正是枣花绽放时。秦观曾说“枣花金钏约柔荑”。枣花如同陪伴她不事张扬的少女,小而密,淡而雅,香而远,花色黄绿相间,一枝枝,一串串,一树树,满园竞发。在浓密的枣叶衬托下,浩瀚枣林,沉浸在一片花海中。嗅着枣花的清香,蜜蜂飞来了,勤勉地采集着号称“蜂蜜王中王”的枣花蜜,为人间带来味蕾上的享受、体魄上的强健。
细观原野有好景,最是孟秋渐爽时。初秋的晨雾穿行在无垠的枣林间,淡淡的白雾宛若舞动的轻纱,在林间若有若无地飘荡,而浓密的枝叶间,已经挂满了一簇簇青白相间的果子。晶莹剔透的露珠附在圆润的叶上、果上,细细的、密密的一层,间或缓缓流动,转成大珠,滴溜溜坠下,落在青草茵茵的地上。那景象,宛若陶渊明笔下的美丽田园风光,直若叫人顿生“复得返自然”之感。“七月十五挂红枣”,真正的红枣要到农历七月十五以后,这时,枣子由青变白,再如秋霜染叶般由白慢慢浸红,“红枣林繁欣岁熟”。中秋节来临,就到了枣子的收获季节,这时,枣树上挂满了一串串饱满的枣子,微风吹来,随着枝条摇曳,满目丰收景象,打枣的男女老幼,满怀喜悦,熙熙攘攘,枣乡新郑的枣林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摘一个红枣在手里,圆圆的,红红的,滑滑的,放一个在嘴里,脆脆的,甜甜的,酥酥的,那滋味怎一个“爽”字了得!枣乡新郑最好吃的还是经机器烘干之后,外形如珠如玑,其状被宋诗人黄庭坚誉为“日颗曝干红玉软”,尤其是剥开饱满的干枣后,两个半片之间,有千百条金丝银线相连,阳光下丝线泛着缕缕柔光,晶莹剔透,令人赏心悦目,啧啧称奇,不由啖之为快。
万物萧索的冬季,寒野不时刮起刺骨的风。枣树也脱净了全身的“绿衣”,依旧默默无语,但一排排,如同钢铁战士,固守着莽原,不屈的枝桠虬然苍穹,向大自然展示着坚强的意志。为了排遣她的寂寞,喜鹊在高高的枝头上扎起了窝,时而高叫几声,似为“勇士”助威!
枣乡新郑的四季轮回,正如岁月之流逝。枣对于古今人的贡献可谓大矣,《本草纲目》记载,枣性温、味甘、无毒,能补脾养胃,健运中气,与人参相去不远,且“少津,和百药”。更能补血养颜,故谚有“一日三颗枣,青春永不老”之说。作为食物,诗圣杜甫曾“垂涎三尺”地说“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作为良材,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杏园中枣树》一诗中论“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古代主要交通工具的大车,轮轴须用枣树,可见其重要。作为美果,宋王安石《赋枣》侃“……在食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余甘入邻家,引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迄今,枣更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地不论南北,人不分中外,位不谈高低,龄不言大小,均食之如饴——煲汤离不开枣,菜肴离不开枣,保健离不开枣。品一口红枣银耳汤,沁人肺脾;尝一口红枣百合菜,齿舌生津;吃一口枣糕粽子,绵香悠长……
但枣对人的索取可谓少矣。不分闲地与荒山,扎根沃土只等闲,枣树的坚韧是出了名的。她并不刻意选择土地的贫瘠富饶,那曾经的旱盐碱地上,那荒芜的黄河沙滩边,枣乡新郑那村庄的房前屋后面,都可以觅到她的芳踪。一旦扎根大地,就顽强地昂扬着生命的斗志,勃发着向上的激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枣乡新郑人,具备了许多枣树的特质——沉稳、奉献、坚韧、刚强。无一不体现着优异的品质,洋溢着耀人的光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枣亦无语,香飘万里。
参观了博物馆、生产车间后,我一下子购买了三袋新郑大红枣,拈一颗放在嘴里,甜甜的,淡淡的乡愁顿时融化在了枣香里。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
特此声明
投稿通知
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
(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总编辑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并及时发放稿费。
(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