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我们好像只有怀念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快过年了,每个家庭都在忙。小厨房里,忙着卤制,忙着蒸煮,透出来的香味比往日多了很多层次。门外,挂上了大红的灯笼,闪烁的彩灯。有的人家细心,门前大树,也顺道着披红挂彩。走在路上。碰见熟人,也是问的,年货备好了没?
一方面,我觉得这就是过年。另一方面,我又在心里嘀咕:这些只是过节的气氛,并没有多少年味儿。我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和我一样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们所面临的问题,抑或是所有从上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更或者说,生活条件好了,年味就必然失去了。
对于现在的过年,好像只有怀念。
过年,最重要的是食物。别看鱼是鱼,肉是肉,别看小厨房里飘出的香。但我们都知道,食物的味道淡寡了。
我在乡下长大,过年时的猪肉,是家养的土猪。餐桌上的鱼,是湖里的野生鱼。鸡,是奶奶喂的赶得飞跑的鸡。吃着这样的鸡鸭鱼肉,虽说几十年过去了,那种味道还残留在唇齿间。使得我的味觉很敏锐,也时刻在做比较,排斥着现在市场上的鸡鸭鱼肉。
市场上的鸡买回来,松松垮垮,肉质发白。做的时候,不加重调味,会吃出怪味来。不知道朋友们是否记得儿时妈妈杀的鸡,鸡的身体紧绷,皮色发黄,毛孔很细,沉甸甸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要说点题外话:坚持锻炼的人和不锻炼的人,身上的肉或许就是土鸡和圈养鸡的区别。这样一想,我决定要更认真地锻炼。
食物,也包括零食。过去,过年的那点零嘴儿,炒米,麻糖,麻叶,翻绞,花生,蚕豆等等,虽然很普通,但是每一样从种植到收获再到制作,全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不仅有劳动的乐趣,而且是本真的食物味道。
现在,超市里各种零嘴儿堆成山,但若从环保,从营养,从本真等这些角度去找,合格的非常少。然而那些不合格的,包装非常好,口感非常好,唯独就是吃了,对人不好。
如今,条件好了,我们应该更好的对待自己。这样的食物,表明着,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却没有更好地待自己。
所以,现在很急迫地在倡导绿色养殖,绿色食物。然而味道是好些了,身价却高了,不是寻常人家能买得起了。
这看似是一种回归,但却不一定是好现象。食物出现两极分化。穷人该吃什么,富人该吃什么,有了一种不是故意而为之的为之。
这或许是商业时代的产物,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我,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不太能理解这样的变革。
我觉得,吃食是人生存的基本。我们不能在食物上如此用心,如此用力。食物是最不能掺假的东西,食物是最讲真实自然的东西。食物只能有产地不同,不应有优劣之分。然而现在的市场,肉有好的劣的,鱼有好的劣的,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现在的年味没有了,还源于情味的消散。
过去在乡下,我们过着的是鸡犬相闻的生活。孩子挨打,自然会有隔壁的婆婆来相劝。夫妻吵架,邻家大妈赶紧去劝解。
过年了,左邻右舍的,一起打豆腐,浆洗被子。一起泡糯米,磨汤圆,打糍粑。不会炒炒米,不会拓豆丝,都不要紧,总有邻里来相帮。家里太难,没有好吃的,邻居见了,绝对不会视而不见,好吃好喝的,端给你一点。也或者,干脆来拉着你,去他们家吃年饭。
平常多寒酸,过年也得穿戴一新。即使不是新的,也一定是最好的。特别是孩子,过年没有新衣服,一整年都不开心。母亲设千方想万法,也得给孩子准备一身好衣裳。实在实在没有,那双棉鞋一定是新的,母亲一针一线赶做的。
过年贴春联,猪圈牛栏鸡笼这些地方,也得贴上。人和家畜的感情,就是人和自然的感情。
这种情味,特别珍贵。虽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留存,也足以照亮今日的苍白和落寞。也就是那么多的人,千里万里,向远方的故乡跋涉。也就是那么多的人,心里念里,把远方的故乡怀想。
现在的孩子,眼前堆再多的吃食,身边创造再多的氛围,他们也不会感觉有意思了。
原生态之下过年,才有真正的年味。
我吃着乡下的食物长大,过着乡下的年长大。因此每年这个时候,就在心里苦苦思念那种食物,那种年味。
我的散文集《故乡的女儿》已出版,它以自己的方式在世间行走,和喜欢它的人慢慢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