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原创文艺评论:《张耀中的牡丹情缘》

       平顶山市文联副主席张耀中,叶县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祖辈要饭出身,从小跟村上有位姓任的老师学习绘画,由于学习刻苦、执着,恢复高考后,考入了漯河师范美术班学习。毕业后当过教师、机关干部,在报社做过记者、编辑,历尽沧桑,岁月磨砺出他坚韧、勤劳、善良的性格,培养出他淡泊名利、谦逊谨慎、做事认真负责的作风。他在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工作时,亲自策划、组织、撰稿并主编的《执行论》、《党建论》、《吏治论》,印制精良,指导性强,曾引起中央、省、市领导高度重视,不少党政领导为该书题词和批示赞誉。其中的《吏治论》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此之前,他就在不少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河南日报》、《莽原》等报刊杂志都曾经刊载过他的文章,他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专著《黑夜,眼睛和路》、《淘金》、《桃花泪》分别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他1992年就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

        他在组织部期间任劳任怨,赢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在工作之余,他又重新拿起画笔,练习山水、花鸟画等。在花鸟画中惟对雍容华贵的牡丹情有独钟。牡丹是中国的国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就有牡丹的培育。至目前,我国的牡丹最有名的要数河南的洛阳牡丹和山东的菏泽牡丹,特别是洛阳牡丹,自古就有“甲天下”之称。因为一向被尊为花中之王,并象征着荣华富贵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张耀中并不感觉到岁月的蹉跎,而是感觉人要有个业余爱好,不仅能陶冶情操,主要还能丰富生活的乐趣,他到街上转了好几个书店,选择需要临的画帖(谱)。经过充分的挑选,他最终选中洛阳王绣画的牡丹为样板,因为王绣的牡丹首先是雅俗共赏,不仅内行、外行都能看得懂,还特别招人喜欢,那色彩绚丽至流光溢彩,那妙法自然至风情万种,真是国色天香,艳绝人间,已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牡丹绘画史上堪称一枝独秀。    

       张耀中选好画谱后,就日夜临摹习画,虽然他原来有过绘画基础,在1990年左右就在全国14家报刊上发表过不少连环画,又在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小人书《话说老子》,但学习牡丹画,  特别是临习王绣大师的牡丹画,还真是有点力不从心。从浪费宣纸开始,一张接一张,一捆接一捆,到2003年,几乎是每年糟蹋三至五刀宣纸,真是“废画三千张”,数以千计的废品废画大部分都烧掉了,从100张中间偶尔拣出一张能看的送朋友,从1000张中间拣一张稍微满意的送领导, 领导和朋友们不知是处于鼓励还是处于偏爱,都赞不绝口,这样就更加增添了他绘画的力量和勇气。张耀中不仅学王绣老师的牡丹,抽空转街时,还选择购买众多牡丹画家的画本,几年下来,光收集全国牡丹画家的画集就有几十种。他们风格各异,有的画面凝重,笔墨气韵生动;有的注重渲染气氛,大写其意;有的手法表现特异,鬼斧神工。总之,经过长 期的揣摩研究,临画有了很大进步,接着他便开始注重写 生。他家住一楼,院子里有 50多平米空地,他就在空地上垒了花池,填上粪土,托朋友在公园里移栽了6棵品种牡丹,种植在他家。天天 呵护、侍弄,从发芽、抽枝、结骨朵、初绽、盛开、花败到落叶,历经风霜、雨雪,几乎每个环节和每个季度的变化,他都观察得细致入微。不知是平顶山的土壤、气候或其它原因,两年后死了三棵,他心疼得几天都吃饭不香,后来张耀中又到山东荷泽市托朋友弄到了十来棵牡丹,补种在一起。从临画到写生,又从写生进入临摹,几番风雨。到了2004年,他挑选了一些牡丹画拍成图片在平顶山市文联主办的文艺刊物《三月》杂志上发表了几幅,这一发引起了画廊老板的注意,市里最大的工艺礼品店“艺宝斋”总经理张先生慕名求画,经协商由“艺宝斋”独家代理,说也奇怪,头天挂他们店里两幅,第二天就全部售出,价位是1000元一张,经过讨价还价,每张800元卖出。老板和张耀中都很高兴,接二连三又画了几十张牡丹画挂在画店里卖。在那一段时间里,张耀中感到能在市场上卖画了,社会已经承认了他付出的心血,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换来了报酬他就买些更好的宣纸,买些更多的笔墨,以聊补画画的费用。在这期间,张耀中越发仰慕王绣大师,自己的牡丹画有了些进步,主要是临摹学习王绣画谱的结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但与洛阳王绣的画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他真渴望能得到名师的指点,得到大师的教诲。张耀中先找平顶山市的牡丹名家指点,不仅拜内行为老 师,也拜外行为老师,因为有些会欣赏画、喜欢画的人也有很高的鉴赏水平,总之“三人行必有吾师”。他请平顶山市的篆刻名家宋锦河先生专门刻了一枚“人为我师”的图章,也拜平顶山市 德艺双馨的书法名家高双印 (2005年底因病去世)为师,日夜修养自己的画艺,在平顶山众多名家和老师的指导与抬举下, 他的牡丹画又有了一些进步,画牡丹基本上能够遂心应手了,不 论是从构图、花叶变化以及国画中讲究的“六法”(气韵生动、  随类赋彩、骨法用笔、以线造 形、传移摹写、经营位置)技巧都有了不少提高,求画的人也多了起来。朋友传朋友,熟人传生人,一传十,十传百,平顶山市的小圈子里都知道他会画牡丹,并且画的有一种风吹草动之感,张耀中不敢懈怠,更加努力,勤学勤练。在2006年,他去北京出差办公事,在《党建》杂志编辑部金主任的引导下,拜访了原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同志,张部长对他的牡丹画也大加赞赏,当场将他画的一幅《春风化雨》牡丹图悬挂在他的客厅里,并合影留念。张部长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风范至今使张耀中难以忘怀。他想 ,这一定是领导认为他是组织部门的人,主要是行亲才器重他、看重他,不见得画就是画得好。省委组织部对口领导也捎信传话求 画,张耀中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敢有丝毫怠慢。省里的领导和不少厅级干部索画张耀中也都高质量的完成,并按时送到。亲朋好友、同事熟人求画的络绎不绝,由于本职工作确实忙碌,有些画出来了,有的画不出  来,他有不少“欠债”的愧疚之感,潜心细心研究提高的感觉不知不觉在淡化。在这时候,张耀中又想起了牡丹画巨匠王绣大师,相比之下,都是一张牡丹画,王大师的牡丹清雅秀丽,艳而不俗,章法严谨,笔墨酣畅,把“花中之王”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她的画作为国礼经常送给外国政要,并被国内外许多著名博物馆及个人收藏,而自己的画却像一个呀呀学步的幼儿,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没法和王绣大师的相比。于是,张耀中就加倍静心练习,画了一些精心之作,  2008年8月,张耀中鼓起勇气赴洛阳拜见仰慕己久的王绣大师,主要是请大师当面指教,以求进步。张耀中先到洛阳市的书画市场打听王绣的情况,一说王绣的牡丹画造诣高、卖点最好,价位最高,每平方尺6000至8000元;二说是王绣是全国牡丹画的顶级人物,是大腕画家,有架势,不轻易接见人;三说王绣是博物馆馆长兼市美协主席,忙得不得了,已经不画画了。种种说法让张耀中犹豫起来,见是不见,他心里忐忑不安地在王绣所在的洛阳市博物馆大院内徘徊,整整转悠了几个小时。最后司机催他是回平顶山还是见王绣,张耀中定了定心说:“见”。他拿着他的画终于上了物馆办公楼三楼,到了王绣大师的画室,先自报家门,后说明来意。王绣大师热情的接待使他疑虑全消,那谦和的神精,儒雅的风度,坚毅的气  质,洋溢着青春不老的风韵,根本不像社会上传扬的大师架势,使他不禁脱口而出:“十年了,从1998年算起,终于见到大师了,像见到了观世音菩萨一样,能够聆听大 师的教诲了。”

       一阵热情的对话以后,转入 正题,王绣大师对他画的牡丹评价很高,并 在画作上题词“耀中习画牡丹十余载,吸百 家之长,风格独具。戌子年秋月,王绣 题。”王绣大师的评价使张耀中惶恐,使他不 安,他激动得心里砰砰直跳,1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拜师梦今天终于实现了。大师还给他 演示了她作画的全过程,从点花头到最后题字钤章,并赠他了不少她出版的画集及部分作画用具。他心里热乎乎的。大师对张耀中的高度盛赞不仅表现了大师宽 阔的仁慈胸怀,还隐喻着大师对他最中肯的 指点和教诲。大师还引用齐白石先生教导学生的话引导他:“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风格。”
       聆听着大师的一番教诲,他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张耀中决心把大师对他的评价作为进步的起点,不辜负党和组织对我的培养,不辜负同事朋友对他的信任和青睐,不辜负鹰城人民对他的养育之恩。

       2009年11月,组织上对他知人善任,把他从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的位置上调到市文联任副主席、党组成员,他来到文联可以说是对发展专业,是如鱼得水,他不停地学习创作,不分节假日,他说要感恩这个世界,感恩曾经培养过、帮助过指导过他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他言传身教,带领不少亲朋好友积德行、做善事、捐善款,扶弱济贫,还倡导放生、吃素食,翻印有益的善书,他经常引用伟人毛泽东的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来勉励自己,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道理。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颖好学,他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和家庭都能够健康平安、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