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群当兵的,遇到姿色出众的女知青
报 复
山 野
“雪山萤色”灯光通信夜训,与“被美人计”帅哥美女夜奔,原本井水河水,却偶遇同一时空,加之涉及步兵团军医与路桥队“崔洪”,于是,我率领的学员们奉命出手,拿下了渣男,赶跑了渣女!
次日,按方位角行进训练,白天预设70分钟实耗100分钟,晚上预设100分钟实耗90分钟。从此,夜间成绩一升再升,白天成绩一跌再跌。为解开训练死结,我照常设点,学员照常找点,一位“挖天麻的藏族小伙”则出现在同一时空,还与通信兵发生矛盾被推下冰河。三天后,正是这位“挖天麻的藏族小伙”送来情报,让“倒路鬼”崭露马脚:路桥队有五六位“姿色出众”的女知青,午后出现在训练区,有的晒太阳,有的冲壳子,有的做手脚。
所谓做手脚,或遮挡标注记号,或移动数据纸条,或修改方位距离,轻则阻我速度,重则迷我方向。该五六人姓甚名谁不得而知,但其中有位美女的声音既悦耳又耳熟,此人正是路桥队广播员崔红!
比武压力山大,训练屡遭干扰,于是,我愤而挥笔草拟了一篇《讨檄》,在历数劣迹、痛陈危害之余,斥问到:“尔等身为路桥队员,不以修路为任,独以拦路为乐;无有架桥功劳,惟有霸桥伎俩。往轻里说叫不务正业,往重里说是毁我无产阶级专政的万里长城与千秋柱石。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讨檄》虽有理有力,但司令部不予转送,政治处拒绝播送,我们决计自行播送,以示报复。4月20日中午,估摸路桥队广播员排队打饭之机,我们调试两瓦电台与其广播同频。报务员试了试试音:“喂喂!同志们!今晚电影,今晚电影!”我听音效尚佳,正欲宣读《讨檄》,突然意识到,此举若被团里听到甚为不妥,便立即终止了“犯罪行为”。不过,虽只字未播,但按方位行进训练从此顺风顺水!
五一将至,政治处主任送电影《黑三角》慰问路桥队,还破格让我随行。我第一次进入路桥队,却享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政治处主任讲话说:拆了墙咱就是一家啊!路桥队长说:不拆墙咱还是一家噻!周围人说:军民本来就是一家嘛!
借换片间歇噪音掩护,我问身边的路桥队电影队吕师傅,是否有个叫崔红的广播员。吕师傅说:有呀!因工作失误,下放到墨脱公路施工一线锻炼改造去了。
我问:什么叫工作失误。答曰:十八九岁小姑娘,偶有失误也难免,不过,这次是当官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我问:是十八九不是二十八九呀?我是说,小小年纪烧机器了吧?答曰:崔红只有十八九岁,却品学兼优,当然不会烧机器。是有人举报,说她本月20日中午擅自允许男同志进入广播室乱发电影通知!
我惊出一声冷汗,只得自我掩饰说:十八九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省级电台播音员不过如此。极左不时兴了,不能再冤枉好人啊,我们部队都喜欢听她播送的节目呢!
回部队时我又问政治处主任,夜奔那位女的到底是谁。主任悄声说:医生并不认得,念及人家名声也不便刨根问底,但我们心里有数,不是崔大姐就是洪艳。他正色道:明明知道军队干部不允许在驻地谈情说爱,崔洪二人硬是扭倒闹。去前年就被我批评教育过,这次又放她一马,不思金盆洗手,反倒存心报复,岂有此理!你们住围墙外,多留点心眼,爱护的是军地青年,维护的可是军民关系啊!
对崔洪二人的捕风捉影,竟然牵累到崔红蒙冤发配,这让我无地自容。趁五一劳动节路桥队人员从墨脱公路工地陆续回队部过节之机,我带上电台人员登门谢罪。是的,必须为她平反昭雪,必须帮她光复原职。
在去路桥队的路上,广播突然响起了低徊的哀乐。我们驻足观望,只见大院内高高的吊臂上正缓缓升起一口棺木。是的,一口单薄的棺木,越升越高,越升越高,在融入蓝天白云之际,宛若一只孤零零的雏鹰。
我们跑去向门卫大爷打听,门卫说:大前天凌晨三四点,往筑路一线背运物资,有人跌入了冰谷。天亮施救,她依然背着筑路物资,依然保持攀爬姿势,人却早成了一座冰雕!唉!
我问:为何物资白天不送深夜送呢?答曰:白天金光四射会患雪盲症。我问:那么不经冻,年老体衰是吧?答曰:是广播员崔红,年底才满十九岁。唉!我看着这孩子长大的,品学兼优,百里挑一呀……我顿觉五雷轰顶,听不清大爷还在说什么,只见他将晶莹剔透的热泪狠狠砸向地面尘土,也狠狠炸向我的身心。
我逃离路桥队,用电台呼叫全体队员,整队向雪山冲去,疯狂冲去。雪域落霞,将崔红的新冢浸泡成了金黄色。我们三十个少男,用从雪线採回来的十九捆鲜艳欲滴的粉红杜鹃花,将崔红覆盖成了粉红色。我们分明记得,崔红曾在广播里朗诵过一篇小诗:迷醉红色海洋,苦斗雪色高原,我们终于发现,粉红才是春装……
列队墓前,我正告说:先前往乱葬岗子设点,大家总是疑神疑鬼出不了好成绩。今晚开始进入“备战军区运动通信比武倒计时”,我就往崔红长眠这个方向设点。你们呢,多想想广播里字正腔圆的崔红,多想想跌进冰谷献身雪山的小妹,保证百无禁忌!极地无情,冰峰有证,我们永远高视阔步!
“极地无情!冰峰有证!”响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青春呐喊,扬清以激浊,震古而烁今。
(注:本文插图除标识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山 野,中赋理事,原52师宣传科干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