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伟 陈钧鸿 郭进拴:《成功之路·第一章·少年时代》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第一章   少年时代

1940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二正午时分,叶县吴寨村农民任喜先生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婴,响亮的啼哭声给这个贫困的农家小院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

是年为龙年,这个男婴便是任成功(幼时名任桂生)。按照当地的风俗,男子生辰难得正午,女子生辰难得子夜。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龙年龙抬头正午出生,当属难得。

大约在几天前,任喜先生曾有一梦:一条金光闪闪的龙在湖中飞舞戏水。此梦成为吉兆,正应此诞儿之喜。全家人喜不自胜,亲朋故旧,甚至整个任氏宗族,整个吴寨村的乡亲们都来恭喜。按照当地风俗,三天吃了喜面,又设简单的便宴招待了众乡亲和同宗、亲戚,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一番。

土地改革以前,任家共五口人,祖母代氏、父亲任喜、母亲姬氏、桂生、妹妹桂香。有房屋三间,薄田6亩,无农具牲畜,自己生产的粮食难以维持生活,困难时任喜为人扛长工谋生。

任桂生出生前三个月的1939年冬,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汤恩伯部由安徽临泉迁驻叶县,接替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的防务,其三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第一战区长官公署设在叶县城西大林头村。从此,河南人民深受“水、旱、蝗、汤”之害。

1942年4月29日,日本鬼子进入河南境,流亡豫西的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河南省政府、河南省参议会、三青团河南省团部及其附属机关,由洛阳迁往鲁山。当年,夏秋大旱,几乎无降雨,小麦减收三成,秋粮绝收。灾情异常严重,物价飞涨。平顶山地区人民吃树皮、草根、麦苗、石头面,死者不计其数。

1943年,平顶山一带遭日军飞机轰炸。275名无辜群众被炸死,伤者甚多,炸毁房屋1000多间。

以上情况,就是任桂生出生前后的社会背景,桂生就出生在这样灾害频仍,兵荒马乱,倭寇入侵,民不聊生的生存环境。

有关任氏家族的声望和美德.胡吉祥先生曾作《解读任氏家藏(古稀人瑞)匾》的考证文章:

2009年岁末,老友任成功先生来访,称其家族藏有一块清代匾额,目前任家正在编修族谱,族人对此匾有不同解读。希望我帮助鉴定一下。同时,给我一帧匾额照片及其祖先任宗义墓碑文字资料。匾是矩形横匾,居中楷书“古稀人瑞”四个大字,上方正中有“皇恩”二字。上款书“例授修职郎现任襄城县教谕谭希元为”,下款书“德寿任宗义立”,时间为“大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桂月上浣毂旦”。

从照片传达的历史信息看,该匾显然是谭希元为任宗义而立。但因涉及修谱大事,仍须慎重对待。为此,我认真研究了《古稀人瑞》匾和任宗义墓碑碑文,查阅了平项山市(含原郊区、卫东区)及襄城县史志资料,听取了郑州大学资深教授杨嘉仁、河南省科技干部局原副局长王天兴等专家意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任宗义捐资助学、年高德劭,襄城县上报朝廷,经皇帝恩准,以县教谕谭希元之名,制匾於其门曰“古稀人瑞”。理由如下:

一、匾上文字准确地写明了旌表者和被旌表者

清代朝廷对所谓忠孝节义之人进行表彰,常由官府立牌坊、赐匾额,称为旌表。程序一般是先由各州府县申报,经过皇帝下诏恩准。再由地方官府“奉敕旌表”。这个匾是以谭希元的名义旌表任宗义的”。

谭的身份是“例授修职郎现任襄城县教谕”。“例授”是依照规定或条例任命(授职)。“修职郎”是文职官阶,正八品。“教谕”是学官名,职责是主持文庙祭祀、宣扬儒家经典和皇帝的训戒教诲和管束所属生徒,为正八品。被旌者是“德寿任宗义”, “德寿”是任宗义的字。旌表者与被旌表者中间用“为”字联系起来。因为谭是“奉敕旌表”任宗义,故书“皇恩”字样。“古稀人瑞”四字是谭希元拟定的。

二、任宗义具备受旌表的条件

从任宗义墓碑、有关史志记载以及任氏后人世代相传的资料看,任宗义有条件接受旌表。

1、任宗义墓碑明文记载:“钦赐粟帛任府君讳宗义字德寿”、“有典则诒厥子孙”。“府君”是敬称。“钦赐粟帛”是指皇帝赐予粮食及丝织品,这种赐予当属“奉敕旌表”的物质奖励。“有典则诒厥子孙”,意为有好的典范遗留给子孙。此碑立于光绪元年(1875年),距立匾时隔35年,距任宗义去世仅25年,应该说是真实可信的。

2、任宗义有捐资助学善举。他曾因采煤致富。新编《河南省煤炭工业志》载:“嘉庆年间,平顶山吴寨村任宗义开竖井一对,深各100米,煤炭产量多、质量好,日收铜钱数斗”(转引自张翼《平顸山煤田早期勘探开发》,载《平顶山文史资料》第11辑)。据任氏后人讲,任宗义曾为教育捐款(铜钱)50贯受过皇帝封赏。

3、根据任家提供资料,任宗义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二十年立匾时80岁,堪称“古稀”。

三、此匾绝非任宗义为谭希元所立

l、任宗义没有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也没有担任官职,是没有资格为“修职郎”、“教谕”这样正八品官员立匾的。

2、封建社会有“致仕”制度,官员到一定年龄要“退而致仕”。即“还禄位于君”。清代以60岁为限,对老弱病残不能任事者.规定可提前退休。“现任襄城县教谕”的谭希元,当时还不到退休年纪,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古稀人瑞”。

3、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民国八年(1919年)间,襄城县未修县志,造成大量资料缺失,虽然未能查出谭希元的资料,但可以断言他不是本地人。因为清代“教谕”一般由外省籍人充任,致仕后即回原籍。如果匾是为谭所立,应随谭而去,不会在任家珍藏170余年。

1946年的一天深夜,任成功发现母亲正用枯柴瘦竹般的手指捏他的小手,他惊恐地连连叫了几声娘,握住那只手,泪如雨下,他伏到母亲面前说:“娘!你……”

母亲无神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她紧紧攥住儿子的小手,小桂生(任成功原名)感到手指都被捏断了,他不知道母亲哪来的这么大的劲,母亲可从来没有这样捏过他呀!他强忍住疼痛,一声不出泪汪汪地看着母亲。父亲到几里外的村子请医生去了,才刚满6岁的小桂生就坐在母亲病床边守着。

看见母亲眼睛很明亮,猛然间怕起来,他觉得她不是母亲了。不,她是母亲!母亲床头案板上的一盏煤油小灯在风中摇晃着如豆之光。母亲紧攥着儿子的手,她要走了,像这盏残灯,她熬干了,死亡的绳索紧紧勒在了她的脖子上,她呼唤着她那幼小的儿子拯救她,她把全身的热和血集中起来燃烧在眼睛里,那难道仅仅是回光返照的一瞬间?她的儿子还没有长大成人,她怎舍得撇下他?她怎舍得那个正当壮年却累得一身病的患难与共的丈夫呢?

小桂生似乎知道这是母亲用手在呼唤他,可哪里知道母亲这是在求救啊!他握着母亲的手,一颗颗热泪滴到母亲干瘦蜡黄的脸上。那泪,是母亲给他的乳汁,是血泪,是露珠,他要用它来滋润母亲,拯救母亲,它是生命的泉,母亲感受到了,满足了,最后拽了拽儿子的手,永远的走了。

当任喜从外村带着医生,摸着夜路回到家时,首先听到的是一阵撕心裂肺的恸哭声,接着看到的是妻子那冰凉僵硬的身体,眼睛睁着,眼角还挂着泪痕。妻子一直在等着丈夫回来呀,但终没有等到,就带着遗憾含悲含怨而去……

任喜轻轻地合上了妻子的双眼,拭干了爱妻眼角的泪水,捶胸顿足,失声恸哭:“他娘啊!你咋走得这么急,也不等等我啊!老天爷呀!你也太不公道了,我还没死,咋会轮着她啊!老天爷呀!你咋不睁睁眼,他娘啊,你撇下这才几岁的娃娃让我们可咋活呀?

“呜呜呜……”任喜泣不成声。

第二天,在乡亲们帮助下,任喜把妻子埋到了村后的祖坟里。

母亲是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呀!母亲去世后,小桂生失去了母爱,经常哭闹着要娘……

一天晚上,桂生和任喜在一起睡觉。半夜里桂生猛然叫了一声“娘!”便呆坐在床上。任喜还没有入睡,忙喊:“桂生!桂生!你是不是想尿尿?”孩子摇摇头示意不是要洒尿,便又躺在床上。他又问孩子时,桂生说: “我想娘!我要娘!”于是父子俩抱头恸哭,一直哭到天亮。任喜心像刀搅一样难受,心想:孩子没有罪啊!孩子不该失去母爱,孩子不该这么苦啊!

后来,桂生年龄渐长,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他什么都明白,他痛苦,他悲伤,他思念母亲时不愿在父亲面前落泪。他每次和伙伴们一起挖野菜回来时,都要拐到母亲坟上放声大哭一场,和他要好的小伙伴劝他说: “桂生,别哭了,快回家吧……”桂生边哭边说:“不!我不回去,我一到家就想娘!为什么别人都有娘,就我没娘?娘呀!您咋忍心撇下我不管不问呀?!”

桂生说着喊着娘继续哭。桂生哭娘,小伙伴们劝他回家劝不回,也跪在地上和他一起哭。

孩子是想娘啊!就连平时见到任喜时,也会把他错喊成娘,娘毕竟是给孩子的爱太多太多了,吃喝冷暖都连着娘的心,爱母亲是应该的!

母亲和儿子,儿子和母亲,这中间有一条终生走不完的路,这条路像一道长虹,似一条剪不断的脐带。

人人都有母亲,母亲是爱,是仁慈、善良、温柔的代名词。

母亲是伟大的永恒,其影响深入灵魂,直到永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为了一家子的吃穿,整天要在地里、家里忙活,所以桂生小小的年纪已经学会了照顾自已。由于天天在外面跑着,村里有热闹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黑黑的皮肤让太阳晒得油亮油亮,壮实得像只小老虎,但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大人们见了都喜欢;这个摸摸头,那个抱一抱。任桂生就在大家摸摸抱抱中一天天地长大。

到六七岁的时候,桂生的性格逐渐明朗起来。

首先显示出来的是聪明。庄上叔叔伯伯们称赞他:“这小子脑瓜子灵,记性好,手脚还麻利。”大伙儿扎堆在一起闲聊,桂生也爱站在边上旁听,说得有趣时别人哈哈笑他也笑个不停,说得气愤时别人激动他也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起先大伙以为这孩子爱凑个热闹,但有时候大伙儿聊完了,乐完了,见桂生还站在边上,就逮住他考问听到了什么,桂生却能一段一段的讲述一遍,讲到该笑的地方,他还加盐添醋,照样能把人给逗乐了。村里有些男人爱捣鼓新鲜玩意儿,编个鸟笼或者改良农具什么的,大家围在一起看,桂生也爱凑在中间。有些小伙子瞅了半天还没看出什么门道,桂生却上手了,有时候三下两下倒让他给鼓捣成了,所以大人们说:“这小子比他爹任喜还精还能,将来准了不得,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任桂生从记事起就立下宏图大愿,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可那年月,兵荒马乱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乡亲一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了才能穿上,穷人哪里还能读起书、上起学,任桂生真正开始上学读书,还是解放以后的事。是共产党、毛主席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我们头顶的三座大山,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任桂生才和其它穷苦农民的孩子一道走进学堂,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