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不可能永远是小众的!

旧日独身宿舍的铁杆弟兄小聚,相谈甚欢中,谈及我不间断地向我们的微信群转发自己的文章,有弟兄直言,没想到我还有这一手,写的那么多,又那么持久,内容写得也不错,文笔也挺好,就是太不招人爱看,言外之意是我的哲学类题材相对于他们太无趣。这些评价中,除了文笔方面咱没自信之外,其他的当然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咱写的都是哲学题材的,咱自己的哲学水平不高,写出来的只是自己哲学反思历程中的心得,写作动机一是心里有话蹩不住,二是需要通过写的形式来整理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借由写的形式更深入些,同时也便于形成自己的系统化认知。发布出来的动机也只是分享,只求与有缘人交流,或者随缘度化那些和曾经的我一样在现实中“无路可走”的人——早走进哲学早解脱!希望更多人能因哲学的滋润而获得别开生面的人生。由于自知自己没有他们所谓的文笔,于是特意做了个解释,说自己的文字是哲学类的,以写实和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可不敢妄用什么文笔,咱也真的没有研究过什么文笔,只是一直写,写的都是心里话,常常苦于心里有话说不出、写不明白的尴尬,倒是越写越流畅许多,我想这只是写作技巧,文笔应该是谈不上的。类似这群哥们这般对我的文字直言不感兴趣者从来不少,这也是极正常的,毕竟哲学从来就是小众的,因为哲学虽然是教会人认识自己的,但世人对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却通常没有什么概念,这或许与人的自我意识是天生存在于自己的潜意识里直接相关,仅靠这种潜意识的本能,每个人就能“正常”地活着。人类的哲学史表明,有意识的自我从来不是急迫或紧迫地存留在公众的头脑中,所以,意识形态的认识自我的学问——哲学——便只能流传于小众,一是闲暇的智者需要总结、整理、归纳人类的思想精华;二是像我这般愚鲁致不能更好地融入大众化生活,只能通过哲学获得苟活于人世的理论支持。正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则是天生的,所以,大众化的生活只需人们下意识地按习俗、习惯、传统、遵从基本的法律过活即可, 普通大众的生活不需要将这种天生的自我意识非得上升为理性的学术化的哲学思维,因为这种学术的严谨与枯燥是他们以追逐现实的享乐为主的生活所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简单的感性就好,简单地追求物欲的满足就好。感性的生活中,可以经常地感受快乐,至于那些偶尔给他们带来痛苦的突发事件,他们虽然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但时间会迅速医治他们的伤痛,他们也可以通过选择性遗忘来让自己迅速回归快乐生活的常态,所以,哲学与他们就是无关痛痒的,不值一提的,甚至人们还可以笑骂哲学家们是“吃饱了没事干”,以增加他们的某种变态的快感。所以,以哲学为尺度划分,世人可分两类,一类是哲学化的人,这样的人认为哲学非常有用——不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另一类人是非哲学化的平常人,这些人认为哲学是无用的,是可有可无的。但哲学化的人知道,哲学真的是普适的,是人人都需要且值得深刻领会,只有哲学式的知行合一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但哲学和哲学化的人一样的无奈的,因为哲学和哲学化的人都不能给非哲学化的人讲明白哲学的伟大意义,因此那些人也不会按照哲学来规范自己的人生。但哲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隐含着指导世人过知行合一的生活的前提,可惜这种理想却从来不得实现,所以,哲学和哲学家们都不能轻易地将更多的非哲学化的人转化为哲学化的人,所以他们才是无能的。正因为这个无能,人类才至今不得终极解放。尽管有此局限,但哲学的使命从来不变,那就是竭尽所能地搬运更多的人进入哲学世界,这是文明发展的需求和必然,是人类由整体无知向整体有知过渡的必然,是人类由下意识的自我认知向主动通过教育实现有意识的自我认知的必然,是人类学会主动战胜自己思想方面的惰性的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进入哲学世界的绝对数量也一直在缓慢增长,只是爆发式增长的那一天还没来到,但每个哲学化的人都相信,那一天终将来到。这个过程就是哲学由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过程,是人类克服自身认识能力不足的过程,是艰深晦涩的哲学逐渐变得常识化的过程,是人类真正摆脱蒙昧、愚昧的过程。所以,从发展和历史的眼光看,哲学不可能永远是小众的,哲学的未来必然是大众化的,只是这种被动局面的转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将之实现更通俗易懂的常识化。但这个工作真的很难,仅靠极高的个人智慧还不够,还要靠社会整体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的深厚积淀。当然,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的积淀无非是为个人的自觉哲学化提供基础,如果人人都能主动接受哲学的妙用(这在当下是绝对的空想),少部分人迅速因此而哲学化,也是会加快哲学扩张的效率的。人类的和谐发展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任何一方的偏费都是扭曲的,是有害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文明史其实从来就是扭曲着前进的,今天人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领域仍然是扭曲着前行的,只是大家已经学会了见怪不怪的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而这其中,当下最急迫需要改变的是大众对物质文明的畸形追求,但这仍是任何有此想法的人一厢情愿的,因为人类文明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所以我们仍只能做无谓的空想。但这种消极局面又绝对不是完全不可改变,因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整体文明一直在缓慢地提高着,这便是唯物史观所说的历史的观点。改变人类畸形的物质追求不是不发展物质文明,只是需要将精神文明更多地装进大家的思想之中,让每个人的内在生活变得更平衡与平和,而这是任何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所在。这其中的教育者与管理者的范围是很宽泛的,而宽泛的各个领域内的职责具体是个什么标准?却从来没有具体有效的规定,所以,人类整体在这些方面失职的行为自然就多得不胜枚举。这个标准在哲学领域内叫伦理,所以人类整体文明程度不高,是源于人们的伦理观念失序造成的。回望人类历史,中国的儒家伦理曾经获得过光辉成就,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融合前行,一直起着绝对的思想先导作用。只是在近现代被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所击溃。但现在所谓的工业与商业文明却一直不能给日益全球化的世人以全新且有效的伦理秩序,反而让人们在丰富的物质文明中越来越感觉到没有方向感的空虚,所以,一直死而不僵的儒家伦理,或许可以在某个大智者的改良后重新获得生机,足以随着经济的便于化一样,实现伦理全球化,让人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当是时,世界上每个人都足够平和与喜乐,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我好期待哟!您呢?

(0)

相关推荐